智慧教研新视听

在规则的遵守中体现心灵的自由

武汉学前教育空中指南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学前教育引进了大量国外优秀教育理念,如皮亚杰的“儿童的发展过程不依赖于教学过程的理论”,詹姆斯的“教学即发展”的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和学习的最佳期限等。学前教育思潮的纷至沓来,以及以体现儿童主体性的教育方案教学,如意大利的瑞吉欧方案教育体系、八大智能等理论,深深影响着我国幼儿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这些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对丰富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起到了促进作用,使教师明确了:要在幼儿园各项活动中发挥儿童主动性,尊重儿童的自我需求和教育需求,以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让幼儿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教育理念通过行政手段和幼教工作者自发的行为,逐渐转变为学前教育的实践。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在得到不断地提高。

虽然教育改革实行了二十多年,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在我国人口密集的现实条件下,高密度活动空间使得教师不可能完全采用个别教育和小组教育。虽然高控制教育行为不被教育权威部门认同,也与主管部门所倡导的主流理念相悖,但是几乎没有哪所幼儿园会完全放弃实施相对高结构的集体教学活动。教师在设计和实施这些集体活动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就算是在应该让幼儿大胆自主选择、自主游戏和一日生活常规活动中,教师的惯性思维也很难放手让幼儿在活动中真正得到自由。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始终如同牵线的木偶,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各项活动依然是普遍现象。

一、研究的背景及由来

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教师完全放手是不可能的,但引导幼儿在规则下活动还是可以做到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幼儿园,规则必须存在,对幼儿的约束也是必不可少。但幼儿作为人所享有的基本自由的权利在规则中如何体现,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一方面,我们必须捍卫规则在幼儿成长中的价值,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审慎,避免让幼儿规则的习得过程成为剥夺幼儿自由的过程。基于此,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武汉市一日活动指南》精神,我园选择了幼儿园一日班级活动规则的实施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通过系统考察幼儿园活动规则习得的实然状况,与老师们共同探究如何解决在规则与自由这样一对矛盾行为的问题,即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一日生活常规养成实践研究。简单地说,就是以儿童的需求和发展为基础,根据班级幼儿年龄特点,研究如何让孩子自律,在规则的遵守中体现心灵的自由。

二、研究的策略

  幼儿一日生活常规的养成是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年龄段幼儿发展存在不均衡性,同一年龄段幼儿发展也存在差异性。如何真实而又详细地呈现这个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选取的研究方法,即如何通过记录、研讨,考察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在幼儿园一日常规的实际状态,描述各年龄阶段幼儿常规习得的差异化过程,对幼儿园一日常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幼儿一日生活常规培养过程总是发生于一定的情境中,教师的组织与指导,幼儿的反馈、规则习得的物理空间等各个因素共同构成了这个特定的情境。”这些因素必然决定了在这个特定情境中发生的行为所具有的选择性、创造性、非预见性。因此,我们选择了现场观察法,希望通过深入到行为发生的时空背景中详细了解幼儿一日生活常规培养的过程。同时,为了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掌握幼儿的习得方式,还采用观察与访谈结合的方法。另外,在定性描述的基础上,我们也加入了一些简单推断性的统计分析,将定量与定性结合起来,这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细致与饱满。

三、研究的方法

  在建构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指导下,我们从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出发,将教师根据年龄特点如何组织大、中、小班幼儿来园、喝水、盥洗、进餐、午睡、如厕及离园等日常工作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在实践中对幼儿生活常规管理、学习常规建立、人际交往常规学习进行深入的研究,建立起基于儿童需要的一日常规养成体系。

  1.环境氛围的创设

  教师创设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也就是进行班级“6S管理”时,不能让物品的摆放随心所欲、杂乱无章,让孩子成天在无序中生活,在无序中想去培养他们有序的习惯,想必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让孩子生活的环境是有序的,各类物品分门别类,摆放错落有致,环境卫生整洁干净,幼儿在这种生活环境的熏陶下耳濡目染,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榜样效应的示范

  身教重于言传。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是最容易接受形象教育和榜样作用的。平时成人的一言一行幼儿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无意识的模仿中,就形成了习惯。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以自己良好的习惯来影响幼儿。如取用完一件物品后应及时收捡还原;教师要求孩子将自己的餐巾叠好使用,老师就应该起到榜样的作用,每次洗涤的时候也应该将餐巾叠放整齐,而不是堆成一堆。

  3.习惯培养的渗透

  幼儿的生活一日皆课程,特别是孩子们生活的每个细节。因此,教师对孩子的引导需要关注到每个细节部分。如每天早晨来园后进教室前换鞋子的动作,孩子在换的过程中,有坐在地面换的,有把鞋子都脱下来,穿着袜子在地上走动摆鞋子的;有把鞋子换了之后,不把它还原,就那样任意散放的;也有干脆坐在那里聊天,一聊就不知所以的。换鞋这个常见又易被忽视的简单细节,如何进行教育以规范换鞋的行为呢?我们组织教师团队展开了探讨,最终我们决定根据孩子的需求,和孩子们一起进行实践探究。孩子们最终以亲身体验的方式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应该先取到自己需要换的鞋子坐在柜子上,然后脱一只鞋换一只,最后把脱下的鞋子还原放好。

  4.合理要求的提出

  要养成自主、自然、有序的状态参与活动,最主要的是让孩子清楚该达到怎样的要求。教师要有意识进行引导,让孩子在探索的基础上发现好的方法。教师在了解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最后进行总结并提出统一规范的要求。

  如在午餐前的准备环节,幼儿分组进教室,在固定箭头的指示下,依次收水壶,进盥洗室入厕、洗手,出来根据自身的情况换衣服,并把身上的汗擦拭干净再去晒衣服,取餐巾和筷子上位叠放整齐,听音乐上线调节身心,愉悦地进餐。这个要求的提出其合理之处有以下几点:一是分组进教室,避免人多有安全隐患的存在;二是沿着一定的方向走,本身就符合有序的要求,同时也可避免出现碰撞的现象;三是每个孩子的身体状况不一样,自行判断是否换衣服能锻炼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四是先洗手再换衣服,避免出现洗手不小心弄湿衣服的现象,避免重复“换衣服”的工作。有了规范的要求,整个流程下来,教师没有任何的语言或动作提示,孩子们就能自主地完成。

  5.意识习惯的培养

  孩子的好奇心强,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对老师提出的要求很容易淡忘,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长期的意识和习惯的训练。如早餐前的准备环节,因时间有限,但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各项任务,这时教师就可用各种方式进行督促纠正。发现有做的不好的,教师可采取单独提醒的方法,帮助幼儿加深印象;发现是大部分幼儿都存在的问题,教师就可以以集体教育的方式进行普及。只要坚持个别教育和集体教育相结合进行教育,孩子们就能渐渐形成良好的餐前行为习惯,就能自然、快速、准确地完成餐前准备环节,顺利地进入到下一个日常环节之中了。

  6.要求与兴趣的结合

  教师若在提出日常活动要求时呆板严肃、枯燥无味,是很难获得幼儿认同,激起幼儿兴趣的。缺乏兴趣的要求,要幼儿遵守,可想而知其效果是缓慢的、低效的。因此,我们最好能把生活环节以孩子们感兴趣的方式,如创编节奏词的方法进行呈现。早餐前准备环节的要求可结合下面的节奏型进行呈现。

  ‖换 鞋子—换 鞋子—换 换—换—‖

  ‖摆 水壶—摆 水壶—摆 摆—摆—‖

  ‖摆 书包—摆 书包—摆 摆—摆—‖

  活动要求和活动形式的开展可以多种多样,只要我们注意活动的选材来源于孩子的生活,激起孩子们对这些游戏的兴趣,就能使各种学习、生活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家园共育的重视

家长的密切配合是幼儿园教育的有效助力。为了让家长更了解幼儿在园生活,更好地配合幼儿园的工作,我们采取了很多方式,如召开家长会,或通过观看纪录短片让家长身临其境地了解幼儿在园生活的一日生活。幼儿园要向家长强调培养幼儿自主、自然、有序习惯的必要性,告知家长幼儿园在一段时间内将要达到的目标计划,以达成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我们从幼儿园各年龄段班级实际情况出发,聚焦于研究有效的师幼互动策略。通过一年的研究,我园基于幼儿需求的生活常规养成实践研究起到了良好的的效果。

  1.规范了幼儿园管理,建立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管理模式,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营造了开放、自主的幼儿园工作环境,实现了符合人性发展的育人效能。

  2.尊重儿童,尊重教师,尊重家长,满足了师幼对信任、理解、支持、情感等方面的需求,理论与实际结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3.建立合理、科学的幼儿园一日常规规范,形成良好班风,营造了平等、尊重、和谐、宽松的班级环境。

  4.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意识,将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幼儿,使幼儿初步学会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为儿童身心和谐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5.促进了幼儿自控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增强了幼儿的团体归属感。

  虞永平说过,没有哪个年龄段的教育像幼儿教育那样迫切地需要回归生活,没有哪个年龄段的课程像幼儿园课程那样迫切地需要生活化。我们的研究扎根于幼儿的真正需求,在研究中,幼儿得到适宜和有效的发展,教师队伍也在研究中与孩子们共同成长。今后,我们将在与儿童共生共长的路上继续前行。

   

单       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博雅幼儿园
作       者:程碧卉
文章来源:《成才》2016年第11期

帮助中心
PC下载
APP下载

扫码下载

人人通空间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