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研新视听

以“适应”为钥,开启成长新程的思考

武汉学前教育空中指南

开学首月是幼儿园学年的“奠基期”,更是幼儿从家庭迈向集体的“适应关键期”。作为幼儿的成长同行者,我们的核心任务并非急于推进保教计划,而是以“幼儿发展需求”为核心锚点,构建“幼儿-教师-家长”三方联动的支持网络,在动态调整中化解适应期的各类问题,让教育的温度贯穿每一个细节。

一、聚焦幼儿:将“适应”置于教育的核心

幼儿的“适应”从来不是单一的“不哭不闹”,它涵盖情绪上的放松、生理上的适应以及初步的社交建立,是一个综合性的发展过程。首月我们将重心下沉到“细节观察”与“个性化支持”,通过精细化策略为每个幼儿搭建“适应阶梯”。

1.尊重幼儿个性差异,打破“统一化”管理。允许幼儿保留“家庭小习惯”,如带上自己喜爱的玩偶、使用习惯的被褥入睡,用“安全感”消解陌生焦虑。

2.调整幼儿活动节奏,减少集体活动时长。增加幼儿自主选择与自由探索的时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建立对新环境的掌控感与归属感。

3.建立幼儿安全连接,精准支持情感需求。教师为每个幼儿预留“专属陪伴时间”,如晨间5分钟的绘本共读、离园前的悄悄话等,通过稳定的情感互动建立信任和安全感;通过教师每日记录、影像捕捉了解幼儿需求,实现“一人一策”的精准支持。

二、赋能教师:以“专业”守护适应时期

教师是幼儿适应期的“第一陪伴者”,她们的回应方式与情绪状态往往直接影响孩子的入园体验。因此,我们通过“教研+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首月重点提升教师应对幼儿适应期的专业能力。

1.组织“适应期沟通技巧”专题教研。围绕真实困境展开讨论,例如“如何用幼儿理解的语言安抚情绪”“如何与拒绝入园的幼儿建立信任”等。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教师掌握温暖而有效的应对策略。

2.实行“师徒结对”帮扶制。让有经验的教师带新教师,通过“跟班观察+即时指导”,帮助新教师应对幼儿哭闹、拒食、想家等幼儿适应期的突发情况。

3.建立“每日复盘会”机制。教师每天分享1~2个适应期案例,共同讨论优化策略,避免新教师“孤军奋战”,提升团队的整体应对水平。

三、联动家长:让“信任”筑牢共育基石

家长的情绪与态度深刻影响着幼儿的适应进程,首月的家园工作核心不是“让家长配合幼儿园”,而是“与家长建立信任、同步教育理念”,让家长成为幼儿适应期的“助力者”而非“阻力源”。

1.变“单向通知”为“双向沟通”。通过“晨间简短交流+晚间图文反馈”,让家长知道幼儿在园的具体表现,如“今天吃了半碗饭”“和老师一起进行了绘本共读”等,用真实、细致的描述缓解家长的未知焦虑。

2.开设“家长适应课堂”。通过教育小视频、线下沙龙、个别沟通等形式,向家长传递“适应期需要耐心”“不强迫幼儿快速融入”等理念,帮助家长树立合理期望,成为幼儿平稳过渡的“合作者”而非“压力源”。

3.设计亲子“适应期小任务”。和幼儿一起制作“家庭照片卡”、录制爸爸妈妈的鼓励语音等,帮幼儿建立情感联结。通过这些方式,将家庭的温暖元素自然延伸至集体环境中,帮助幼儿在情感上衔接家园两端。

开学首月,幼儿园的管理不应是机械地“按计划推进”,而应是“以幼儿为中心”的动态调整过程。我们不应追求“快速适应”的表面成果,而是希望通过细致的观察、专业的支持、温暖的联结,让每个幼儿在安全感中迈出集体生活的第一步,也让教师和家长在协同中,共同理解“幼儿为本”的真正意义——教育,从来都是需要等一等幼儿的节奏,而这份“等待与支持”,正是幼儿园管理在开学首月最该传递的教育温度。

 

单位: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第一幼儿园红钢城园

作者:戚丽萍


帮助中心
问题反馈
PC下载
APP下载

扫码下载

人人通空间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