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研新视听

家园协同育人模式下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个案研究——不再焦虑的辰辰

武汉学前教育空中指南

一、个案背景:观辰辰入园焦虑,显典型行为表征

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需适应陌生集体生活,易产生“分离焦虑”。小班新生辰辰的焦虑表现尤为突出:每日入园时紧攥妈妈手部,被教师接手后激烈哭闹、踢打挣脱,哭喊“我要妈妈”,且哭闹常持续全天;在园期间,他始终独自静坐角落,拒绝参与同伴游戏与集体活动,该状态持续近两周,引发教师与家长的担忧。

原因剖析:探辰辰焦虑根源,析三重核心诱因

1.心理诱因:环境突变致安全缺失

入园前,辰辰的世界以家为中心,家人的陪伴是他最安稳的依靠。然而踏入幼儿园的那一刻,熟悉的身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陌生的老师、同伴和环境,辰辰的安全感瞬间崩塌,恐惧与不安情绪加剧,进而通过激烈哭闹、孤僻行为释放心理压力。

2.家庭诱因:关注不足引情感失衡

辰辰的父母工作繁忙,他多由奶奶照顾;而随着弟弟的出生,家人的关注不可避免地更多投向了弟弟。辰辰仿佛从被呵护的中心悄悄滑向了边缘,情感的缺失让他心理失衡。他将所有的依恋与渴望寄托在妈妈身上,辰辰情感需求未被满足,产生心理落差,加剧了他入园时的焦虑与抗拒。

3.自身诱因:性格内向缺适应能力

辰辰天生性格内向,胆小谨慎,很少主动与外界接触。家人的呵护成为他舒适区的屏障,也让他缺少了应对新环境的勇气与策略。面对幼儿园这个陌生世界,他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也不会调节情绪,导致分离焦虑持续加重。

三、应对策略:明晰家园协同方法,缓解入园焦虑难题

1.游戏转移注意力,减轻对家人依恋

针对辰辰入园哭闹问题,教师借助会翻跟头的小汽车、可组装积木等玩具吸引其注意力,短暂缓解哭闹;当辰辰拉着教师寻找妈妈时,顺势带其到操场玩滑滑梯,进一步舒缓情绪。同时,针对辰辰妈妈送园时恋恋不舍、加剧幼儿焦虑的情况,教师通过家访沟通,争取家长配合调整送园态度。

2.家园协同建立共识,形成育人合力

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家园合作要求,教师开展家访,向家长反馈辰辰在园表现,剖析家庭关注不足对其焦虑的影响。家长意识到问题后,主动调整:每日抽时间陪辰辰游戏、读绘本,周末带其外出;送辰辰入园时按约定拥抱道别后果断离开。教师与家长每日同步辰辰在家、在园情况,动态调整策略。

3.主动关怀拉近距离,满足情感需求

教师发现辰辰渴望关注,利用幼儿早期触觉敏感特点,通过肢体接触亲近:午睡时轻拍其背、握其手哼摇篮曲助其入睡;自由活动时主动参与辰辰的积木游戏,与他交流搭建想法。随着互动深入,教师引导亲密互动,让辰辰消除陌生感,感受温暖与安全感。

4.同伴带动促进融入,拓展社交范围

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发挥同伴资源的要求,教师鼓励性格开朗的婧婧、龙龙等小朋友主动邀请辰辰玩耍:辰辰情绪低落时,龙龙拉其玩滑滑梯;自由活动时,婧婧、卉卉邀请他玩过家家,助其逐步参与集体。家长也配合约小区幼儿家庭周末同游,为辰辰创造更多社交机会。

5.淡化要求巧妙引导,合理宣泄情绪

辰辰焦虑缓解后常提不合理要求,教师采用淡化法:做操时辰辰拒绝外出,教师不争论,带领其他幼儿出发时主动邀请,助其融入;点心时间辰辰不愿喝牛奶,教师以“喝完帮忙给小鱼换水”为由引导。通过转移注意力或安排任务,有效疏导辰辰情绪,家长对此高度认可并持续配合。

6.任务赋能增强自信,提升自我价值

针对辰辰内向缺自信的特点,教师为其安排简单任务:美术活动前请其分发绘画纸、油画棒,完成后引导同伴道谢;活动结束后让其参与收拾玩具。辰辰在完成任务中获得成就感,逐渐自信。在家中,他也主动帮父母做事,亲子关系随之升温。

四、个案成效:察辰辰适应蜕变,见成长跨越之效

经过近三个月家园协同努力,辰辰分离焦虑明显缓解:入园时不再激烈哭闹,能主动与妈妈道别并开心入园;在园期间变得开朗,主动加入同伴游戏、参与集体活动,还会分享玩具;生活自理能力提升,可独立吃饭、如厕,午睡无需教师陪伴。在家中,辰辰主动分享幼儿园趣事,对弟弟更包容,亲子关系更融洽。

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成长节奏与发展轨迹各有差异,辰辰从入园时的哭闹孤僻到主动融入集体的转变,正是这一特点的生动体现。可见,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从来不是“一刀切”的机械操作,而是立足个体差异的细致探索。未来,我们仍需坚守教育初心,做观察幼儿的“有心人”、家园协同的“牵线人”、同伴资源的“整合人”,深耕个性化教育策略,助力每个幼儿平稳度过入园适应期,最终实现富有个性的和谐发展。

 

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江汉二桥幼儿园

作者:陈璇


帮助中心
问题反馈
PC下载
APP下载

扫码下载

人人通空间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