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研新视听

破解小班新生入园焦虑的三重密码

武汉学前教育空中指南

九月的微风拂过,空气里飘着淡淡的桂花香,却吹不散幼儿园门口那抹淡淡的愁绪。幼儿紧紧攥住家长的衣角不肯松开,家长眼里含着泪一步三回头,教师温柔地将幼儿拥入怀中……眼泪、不舍与担忧交织成一张“入园焦虑”网。这不仅是幼儿要打的“适应仗”,更是家长与幼儿共同面对离别、一起成长,适应入园阶段的重要历程。解锁小班新生焦虑,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关键课题。需要我们蹲下来读懂幼儿,回望理解家长,用心支持教师,将各自的担忧与期待细细梳理,共同破解入园焦虑的密码。

一、幼儿:在陌生中寻找安全感的“小探险家”

三岁的朵朵把脸贴在教室玻璃门上,望着妈妈身影逐渐消失在转角。她手里紧握着半块被体温捂得软软的饼干——那是妈妈给的“护身符”,说“想妈妈了就闻一闻”。可此时,饼干的奶香只让她更想家,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对朵朵来说,幼儿园并非“装满玩具的乐园”,而是一个充满未知的世界。在家里,她可以自由地玩积木、看绘本,妈妈会一直陪在身边,午睡时有妈妈和毛绒兔陪伴。在幼儿园,睡觉、吃饭、穿脱衣服都要自己独自面对,小朋友们要一起行动……第一天午睡,她死活不睡,放声大哭:“我要妈妈,我要兔宝宝!”教师把衣服叠成小兔放在她身边,轻拍许久她才逐渐抽噎着睡着。

那种无声的焦虑,藏在许多细微处:美术活动中不敢更换油画棒,游戏时独自蹲下来看着地面发呆……直到教师发现她总盯着窗台那盆多肉,就邀请她浇水,她小声说:“小多肉喝饱了,就不想妈妈了。”原来,一件能自己做主的小事,就能让宝贝心里的焦虑松动一点。

之后,朵朵的“自主时刻”越来越多:分蜡笔给伙伴、主动举手加饭、早上安慰妈妈“晚点来接我”。每完成一件“我能行”的小事,她就更勇敢一分,焦虑逐渐退潮……

二、家长:在放手与牵挂之间学习的“同行者”

入园前一周,朵朵妈妈就开始“提前焦虑”:担心朵朵在幼儿园吃不饱;怕朵朵不愿意午睡;甚至偷偷跟教师说“如果她哭得厉害,请给我打电话”。送朵朵入园第一天,看着女儿哭红的眼睛,差点忍不住把她抱回家。直到教师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说“您放心,我们会陪着她”,她才一步三回头地离开,走在路上,眼泪突然就掉了下来。原来,幼儿的入园焦虑,也是家长的“断奶期”。

那天她提前到园,趴在门框边,看见朵朵正披着一条旧丝巾当“白大褂”,拿积木当听诊器,有模有样地给小伙伴“看病”,笑得可开心了。她站在门口,心里“咯噔”一下:女儿没瞅见她,也没哭着想妈妈。那一刻,像被人塞了颗糖又掐了一下:甜的是孩子终于适应了幼儿园,酸的是自己好像不被需要了。原来,家长怕的不是孩子受委屈,而是孩子慢慢不再需要自己。

为了缓解这种焦虑,朵朵妈妈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学着调适:晚上睡前聊天时,她不再追问“今天有没有人欺负你”,而是说“你今天有没有遇到好玩的事,讲给妈妈听听呀”。当朵朵跟自己分享“小多肉喝饱水会笑”时,她会认真地问“那明天我们要不要给小多肉带点肥料?”。当朵朵说“我想自己收拾玩具”时,她会忍住伸手帮忙的冲动,看着女儿把积木一块块放进盒子里。父母的成长,是在放手和牵挂之间找到平衡——不是将孩子紧搂怀中,而是站在她身后,等她回头时,总能看见妈妈温暖、坚定的目光。

三、教师:以专业与温暖搭建桥梁的“守护者”

教师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厚厚的观察记录:朵朵“爱多肉、怕黑,需柔软物安抚”;浩浩“吃饭慢、爱恐龙,可用模型沟通”;阳阳“画里有三个妈妈,需要更多关注”……这是解开新生入园焦虑的“密码本”。

开学前,教师做足了准备:将班级活动区进行调整,增设探索区、安静区和情绪角,放置毛绒玩具、解压球,贴上情绪卡片,录制“幼儿园一日生活”视频,让幼儿提前熟悉流程。缓解焦虑,从建立“熟悉感”开始。

入园第一天,哭声满园。教师没有强行制止,而是抱着哭泣的朵朵轻声说:“我知道你想妈妈,我也会想我的妈妈,我们一起等她来。”又蹲下来对浩浩说:“恐龙想和你一起去教室找朋友,你带它去好吗?”针对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安抚方式:给认生的妞妞安排专属座位,请活泼的龙龙帮忙分发勺子……让每个小朋友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每天早晨,教师会亲切地问候:“你今天上幼儿园真精神,小脸洗得真干净、你笑起来真好看……”下午离园时会递给家长一张反馈便签:“朵朵今天主动收拾娃娃家玩具、自己脱衣服安静午睡、帮小朋友擦眼泪……”“朵朵自己中午吃了一碗饭,不挑食,能主动把碗勺送回去……”,教师深知不仅要鼓励幼儿,也要让家长安心。

小班哭声最多的九月,终于安然翻页。幼儿园内外,笑声朗朗……

幼儿、家长、教师,谁都没有“打败”谁,而是一起跨过了一道成长的坎。未来某天回望这段时光,他们会记得,人生第一次离开家,也可以如此温暖。

 

单位: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武湖街道中心幼儿园

作者:魏莹  


帮助中心
问题反馈
PC下载
APP下载

扫码下载

人人通空间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