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阳光穿过幼儿园的梧桐叶,在操场上洒下斑驳的光影。当20多个背着小书包、攥着衣角的“小不点”怯生生地站在活动室门口,用含着泪光的眼睛打量着陌生的环境和我这个陌生的“王老师”时,我知道,一场关于“陪伴”与“成长”的修炼,已经悄然开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每年的开学第一个月,都是一场充满挑战却又满溢温暖的“修行”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帮幼儿适应新环境,更是在彼此的磨合中,学会用幼儿的视角看懂世界,用耐心的陪伴消解不安,用专业的智慧守护他们迈出的第一步。
一、用“温柔的锚,稳住分离焦虑的“小漩涡”
开学第一天的场景,像一幅带着哭声的动态画。有的幼儿死死抱着妈妈的脖子,哭声几乎要掀翻屋顶;有的幼儿躲在门后,只露出一双眼睛,无论怎么招手都不肯出来;还有几个幼儿攥着从家里带来的“安慰物” 皱巴巴的小熊、磨破边的毛巾,一旦离开视线就立刻红了眼眶。这不是幼儿的 “任性”,而是他们面对陌生环境时,本能地想要抓住“熟悉感”的安全感诉求。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做“强硬的推手”,而要成为“温柔的锚”,帮他们在新环境里找到可以依靠的“安全感支点”。
为了让幼儿快速建立对幼儿园的信任,我们将“统一要求”的管理模式,转而用“个性化陪伴”破解幼儿的焦虑。对琪琪,我每天早上都会提前在门口等她,递上她喜欢的粉色小贴纸,轻声说:“琪琪今天穿的小裙子和贴纸一样漂亮,我们一起把贴纸贴在‘评比栏’上好不好?”连续三天,当琪琪看着自己的贴纸在评比栏连成一串“小星星”,她终于愿意松开妈妈的手,主动拉着我的衣角走进活动室。对宸宸,我们没有强迫他“融入集体”,而是给他准备了一个“观察角”一张铺着蓝色桌布的小桌子,上面放着他喜欢的积木。我每天会花十分钟坐在他身边,陪他一起搭积木,偶尔说一句“这个房子的屋顶好特别”。第五天,宸宸突然把一块积木递给我,小声说:“老师,给你搭窗户。”那一刻,我知道,他心里的“防线”已经悄悄融化。
我们还在活动室门口设置了“家庭照片墙”,让每个幼儿带来一张和家人的合影贴在墙上。休息时,幼儿会指着照片互相介绍”:“这是我爸爸,他会修玩具车”“这是我奶奶,她做的饺子最好吃”。当熟悉的家人面孔出现在陌生的环境里,幼儿的焦虑感肉眼可见地减轻了。一周后,哭闹的幼儿少了,主动和老师打招呼的孩子多了;攥着“安慰物”的孩子少了,愿意尝试新玩具的孩子多了。我渐渐明白,应对分离焦虑的核心,不是“让孩子不哭”,而是让他们相信:“即使爸爸妈妈不在,这里也有值得信任的人,有温暖的角落。”
二、用“游戏的魔法”,搭建规则与自由的“平衡桥”
度过了分离焦虑期,新的挑战又接踵而至:20几个幼儿挤在洗手池前抢水龙头,吃饭时有人把菜汤洒在地上,午睡时有人兴奋地在床上打滚……对于刚从家庭环境中走出来的他们来说,“集体规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他们习惯了家人的“随叫随到”,不懂得“等待”;习惯了“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明白“秩序”。这时,生硬地说“不许抢”“不许闹”只会引发孩子的抵触,我们需要用 “游戏的魔法”,让孩子在快乐中理解规则,在自由中学会共同遵守规则。
我们把“洗手”变成了“小水滴闯关”游戏:“小水滴要先排队进‘城门’(洗手池),挤一点‘魔法泡泡’(洗手液),搓出小泡泡士兵,再用水把士兵送回家,最后用毛巾将军擦干手完成闯关的小朋友,就能得到一枚‘健康小勋章’”原本混乱的洗手环节,变成了孩子们争相参与的“闯关游戏”,排队、搓手、擦手的规则,在笑声中被轻松接受。针对吃饭时的“小混乱”,我们设计了“餐桌小管家”活动:每天选两位幼儿当“小管家”,负责分发餐具、提醒小伙伴“慢慢吃,不撒饭”。当幼儿穿上自制的“小管家”围裙,责任感瞬间被激发,不仅自己吃得认真,还会主动提醒身边的小伙伴“小心,汤要洒啦!”
在自由活动时间,我们是“观察者”和“引导者”。有一次,几个幼儿因为争抢一辆玩具车吵了起来,我没有立刻上前制止,而是蹲在旁边,用玩偶演示:“小熊和小兔都想玩小火车,小熊说‘你先玩,我等一会儿’,小兔玩完后说‘谢谢你,现在轮到你啦’它们是不是很开心?”幼儿看着玩偶,若有所思,其中一个幼儿主动说:“我们也像小熊和小兔一样,轮流玩吧!”通过这样的“间接引导”,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解决矛盾,更懂得了 “规则不是束缚,而是让大家都能开心玩耍的保障”。幼儿不仅能自觉遵守“排队洗手”“安静吃饭”“轮流玩玩具”的规则,还会主动提醒身边的小伙伴,曾经的“小混乱”,变成了井井有条的“小秩序”。
三、用“发现的眼睛”,守护每个独一无二的“小宇宙”
开学第三周,当幼儿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我开始发现,每个“小不点”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小宇宙”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兴趣,还有不同的“小习惯”有的幼儿喜欢安安静静地坐在角落画画,一画就是半个小时,有的幼儿精力旺盛,在操场上跑跳一整天都不觉得累;有的幼儿不善言辞,却会用递纸巾,帮小朋友捡玩具的方式表达善意。作为教师,我们的“陪伴”不仅是“照顾”,更是“发现”,尊重他们的与众不同和闪光点,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幼儿园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存在感”。
小男孩乐乐是个“沉默的小画家”,每天自由活动时,他都会坐在美工区,用蜡笔涂涂画画。一开始,我以为他只是“喜欢画画”,直到有一天,他拿着一张画满“圈圈”的纸递给我,小声说“老师,这是下雨的声音。”我仔细一看,纸上深浅不一的圈圈,有的密集,有的稀疏,就像雨滴落在地上的样子。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幼儿的世界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我们必须放下成人的“评判标准”,用他们的视角去理解。从那以后,我每天都会花几分钟看乐乐画画,听他讲画里的“故事”:“这个三角形是爸爸的鱼竿,这个长方形是妈妈的围裙”“这些小点点是小鸟在唱歌”。当乐乐发现自己的“画”被认真倾听,他变得越来越自信,还主动把画分享给其他小朋友,原本沉默的他,渐渐有了自己的“小圈子”。
小女孩萌萌则是个“热心的小帮手”,虽然说话声音小小的,却总是第一个主动帮老师收拾玩具、摆放椅子。有一次,班里的小宇因为找不到自己的水杯哭了,萌萌悄悄走到我身边,拉了拉我的衣角,指着柜子最上层:“老师,小宇的杯子在那里,我帮他拿。”看着她踮着脚尖、小心翼翼地把杯子递给小宇,我心里满是感动。我们特意在班里设立了“爱心小天使”榜,把萌萌帮小朋友的小事画成漫画贴在榜上,还让她当“整理小老师”,教其他小朋友怎么分类收拾玩具。萌萌的眼睛亮了起来,做事情越来越积极,说话声音也比以前大了不少。
在这个月里,我渐渐明白,幼儿园教师的“修炼”,本质上是一场“放下自我,看见幼儿”的过程。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个幼儿,而要像园丁对待不同的花草一样,有的需要多一点阳光,有的需要多一点水分,只有尊重差异,才能让每个幼儿都能健康成长。
四、“修炼” 的真谛:在陪伴中,与幼儿一起成长
开学快一个月了,当幼儿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和我说:“老师再见,明天我还来”时,我突然意识到,这场“陪伴修炼记”,收获的不仅是幼儿的适应与成长,还有我自己的蜕变。曾经,我以为“教师”是“引导者”,是“管理者”,要教会幼儿如何适应规则、如何融入集体;如今才明白,真正的教育,是“平等的陪伴者”,是“耐心的倾听者”,是在与幼儿的相处中,学会用更温柔的方式对待世界,用更纯粹的视角看待问题。
夕阳下,幼儿园的滑梯被染成了金色,幼儿的笑声还在操场上回荡。我知道,这一个月的“修炼”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无数个日夜,要陪着他们探索世界、慢慢成长。但我更清楚,在这场“陪伴”的旅程中,我将和幼儿一起,在爱与理解中,遇见更好的自己。因为当“小不点”遇见“新世界”,需要的不仅是他们的勇敢,更是我们的耐心;当教师踏上“陪伴修炼”之路,收获的不仅是幼儿的成长,更是自我的丰盈——这,就是开学月给我最珍贵的礼物。
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龙城华庭幼儿园
作者:王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