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资料
(一)现状及问题分析
大班作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关键阶段,开学第一个月幼儿呈现出明显的能力分化与适应差异。部分幼儿已具备基础的规则意识,能自主整理书包、遵守课堂秩序,但仍有近三分之一的幼儿存在注意力不集中问题,在集体活动中易游离;在生活自理能力上,约20%的幼儿依赖老师穿脱衣物、整理文具;在社交层面,少数幼儿因不敢主动表达需求,出现同伴互动冲突时不知如何沟通解决。此外,部分家长过度焦虑幼小衔接,提前教授小学知识,导致幼儿对幼儿园常规活动兴趣降低,出现“倦怠”现象。
(二)教育思考
基于上述现状,核心思考聚焦于“如何平衡衔接准备与幼儿天性发展”。大班阶段的教育不应以“提前学”为目标,而需从“习惯、能力、心理”三方面搭建衔接桥梁。针对注意力分散问题,需思考如何通过趣味化活动设计延长专注时间;面对自理能力差异,需探索“同伴互助+梯度任务”模式,避免幼儿产生挫败感;针对家长焦虑,需通过家园共育活动传递“能力准备优于知识灌输”的理念,缓解家校认知偏差。
(三)教育理念
本阶段教育以“幼儿为本,衔接自然”为核心理念,具体贯穿三个原则:一是“生活化教育”,将整理书包、自主饮水等生活技能融入日常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掌握能力;二是“游戏化学习”,借助角色扮演、小组竞赛等游戏形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与合作能力;三是“个性化支持”,通过观察记录每个幼儿的优势与不足,为能力较弱的幼儿制定专属成长计划,为能力突出的幼儿提供拓展任务,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稳步成长。
二、案例呈现
(一)回顾以往——从“被动依赖”到“主动尝试”的意识唤醒
进入大班后,我们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时光穿越之旅,通过“小班vs大班”对比照片展、“我是小帮手”故事分享会,让幼儿直观感受自己的成长。看着小班哭鼻子的自己,孩子们会不好意思地说:“现在我能自己穿外套,还能帮妹妹穿!”这种自我认知的转变,让幼儿逐渐从“被动接受帮助”转向“主动尝试解决问题”。曾经攥着衣角哭鼻子的幼儿,如今会主动和教师挥手说“早上好”,还会拉着哭闹的小班弟弟妹妹说“别怕,幼儿园有好多好玩的”;有的幼儿会提前把自己的小水杯摆进杯架,再帮同桌整理好歪掉的书包,小脸上满是“我是大班哥哥姐姐”的自豪感。这份从“被照顾”到“会照顾”的转变,藏着他们对“大班身份”的认可与担当。
教育思考:幼儿的成长意识需要具象化的对比与引导,通过回顾过往的“不足”,能让幼儿更清晰地感知自身进步,从而激发自主成长的内在动力。教师需善于利用“成长档案”等素材,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为后续能力培养奠定心理基础。
(二)聚焦现状——在“冲突与合作”中提升社交能力
进入大班,幼儿的自主意识更强了,活动中也常会出现争抢玩具的现象,以往遇到这种情况,我会立刻介入调解,但这次我选择先观察,发现幼儿试图用“分享一半”的方式道歉,但伙伴却仍不接受。随后我引导两人坐下来,用“情绪卡片”表达感受,借助“愧疚”卡片引导幼儿说出:“我不该推积木”的矛盾核心;借助“生气”卡片,引导幼儿说出:“我想和你一起搭”的内心想法。
教育思考:社交冲突是幼儿学习沟通的重要契机,教师不应直接“包办解决”,而需提供“工具与方法”,让幼儿学会表达情绪、协商解决问题。“情绪卡片”“协商话术”等具象化工具,能帮助大班幼儿突破语言表达局限,逐步掌握“倾听—理解—妥协”的社交技巧,为小学集体生活中的同伴互动积累经验。
(三) 期许未来——用“目标可视化”激发成长期待
为让幼儿对小学产生积极向往,我们开展了“我的小学梦”主题活动:幼儿画出心目中的小学,有的幼儿画了“有滑梯的操场”,有的幼儿画了“戴红领巾的自己”,还有的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录制了对小学的提问:“小学上课能举手发言吗?”“小学有午睡时间吗?”。我们将这些画作与视频整理成“成长手册”,并计划带领幼儿去小学参观,直观地了解和感受小学生活。幼儿乐乐在手册上写道:“我想当小学的值日生,帮老师发作业本!”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开始主动在幼儿园承担“发餐具”的任务,责任感明显增强。
教育思考:对“未来”的美好期待能转化为当下的成长动力。通过“可视化”的目标设定,利用绘画、提问、视频分享等方式呈现,能让抽象的“小学”变得具体可感,缓解幼儿对未知环境的焦虑。同时,将未来目标与当下任务结合,能帮助幼儿建立“为目标努力”的初步意识,培养延迟满足能力与责任感。
三、教育反思和感悟
开学第一个月的大班生活,既是幼儿的成长进阶期,也是教师教育理念的实践检验期。回顾这段时光,有三点深刻感悟:
(一)“耐心等待”比“急于干预”更重要。
面对幼儿的能力差异,最初我曾因部分幼儿迟迟不会整理书包而焦虑,甚至想直接代替他们完成。但后来发现,当我减少干预、给予幼儿“试错”的机会——比如允许他们第一天整理得乱七八糟,第二天再引导改进时,幼儿的进步反而更快。这让我明白,幼儿的能力发展需要时间,教师要学会“放慢脚步”,相信幼儿的潜力,避免用成人的标准过度要求他们。
(二)“家园同频”是成长的关键助力。
开学初,部分家长因担心幼儿“跟不上小学节奏”,偷偷在晚上给幼儿布置算术题,导致幼儿白天在幼儿园精神不佳。后来我们通过“幼小衔接专题讲座”,邀请小学老师现场讲解“小学课堂对能力的要求”,并展示幼儿在幼儿园整理书包、合作游戏的视频,让家长直观看到幼儿的能力成长。此后,家长们逐渐转变观念,开始配合幼儿园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比如在家让幼儿自己整理书桌,家园共育的合力显著增强。这让我意识到,教育不是幼儿园的“独角戏”,只有与家长达成认知共识、行动同步,才能为幼儿构建连贯的成长环境。
(三)“关注情绪”是衔接教育的基础。
大班幼儿正处于心理敏感期,面对即将到来的小学,既有期待也有焦虑。有一次,萌萌偷偷问我:“小学老师会不会像妈妈一样抱我?”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除了能力准备,幼儿的心理需求更需要被重视。此后,我们增加了“情绪树洞”活动,让幼儿用绘画、悄悄话的方式表达对小学的担忧,再逐一进行疏导。事实证明,当幼儿的情绪被看见、被理解时,他们才能更自信地面对挑战。
大班的开学第一个月,不是简单的“适应期”,而是幼儿在幼儿园的最后旅程里,用勇气、责任与友谊,为自己奏响的“成长序曲”。一个月的时间虽短,但幼儿从“依赖”到“独立”、从“自我”到“合作”的转变清晰可见。未来的教育之路,仍需以“尊重幼儿节奏”为核心,静静守护这份美好,在能力培养与心理关怀中找到平衡,让每个大班幼儿都能带着自信与期待,顺利迈向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单位: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第三幼儿园青馨居园
作者:李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