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班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的观察与评价是师幼互动的“导航仪”。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行为背后藏着未被言说的需求与发展信号,教师需通过细致观察捕捉细节,以适宜评价为互动切入点,让互动既回应个体需求,又推动幼儿发展。以下结合实际案例与理论观点展开说明。
一、在观察细节中回应“隐性需求”
早餐后,教师发现小班幼儿朵朵站在洗手池前不动,眼神盯着水龙头,手指反复摩挲衣角。教师没有立刻催促,而是蹲下身观察:朵朵踮着脚够不到洗手液,旁边小朋友洗手的水流声让她有些紧张。教师轻声问:“朵朵是不是想洗手,但够不到瓶子呀?”朵朵点点头。教师接着说:“老师看到你刚才一直在等,没有着急推别人,真有礼貌。我们一起试试踮脚够,或者老师帮你拿下来好不好?”随后教师握着朵朵的手一起按压洗手液,边洗边说:“你看,手心搓出泡泡像小棉花,这样就能把细菌冲走啦。”
班杜拉强调观察学习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观察,先识别出朵朵“迟疑”行为背后的两个需求——动作发展不足(够不到洗手液)和情绪焦虑(怕水流声)。评价时没有只关注“是否洗好手”,而是肯定她“不推人”的社交行为,再通过示范(握手按压)和语言引导(描述泡泡),既解决实际问题,又为她提供可模仿的行为范例,帮助她建立洗手的信心。
二、在评价反馈中推动“深度学习”
积木区里,阳阳搭的“小房子”第三次倒塌,他把积木一推,趴在垫子上噘嘴。教师观察到:阳阳每次都用又细又长的积木做底座,上面叠放很多大块积木,重心不稳导致倒塌。教师走过去,指着散落的积木说:“阳阳刚才搭了三次房子,老师看到你每次都比上一次叠得高,真有毅力!但是你看这个细积木当底座,是不是像我们站在窄窄的木板上,容易晃呀?”阳阳抬起头,教师接着说:“我们试试用宽积木当底座,像小桌子的腿一样稳稳地,再往上搭好不好?”阳阳跟着尝试,第四次“房子”站稳了,教师拍手:“你看,换个底座就成功啦!你找到让房子站稳的好办法了,真厉害!”
维果茨基认为,教师应在幼儿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搭建“脚手架”。教师通过观察,发现阳阳的问题在于“对重心的认知不足”,这是他的“最近发展区”。评价时没有否定他的失败,而是肯定“坚持尝试”的品质,再用“站窄木板”的类比提出问题,最后通过共同尝试给予肯定。整个互动既符合小班幼儿具象思维特点,又推动他从“机械堆叠”向“理解结构”发展。
三、在动态观察中调整“互动节奏”
户外活动前排队,教师发现豆豆总是踩着前面小朋友的鞋子,要么就跑到队伍侧面。教师没有批评,而是观察到豆豆走路时脚抬得很低,注意力总被地上的小石子吸引。教师走到豆豆身边,轻轻牵起他的手:“豆豆,老师发现你刚才在看地上的小蚂蚁,它是不是在找食物呀?我们现在要去操场玩滑梯,你试试把脚抬高一点,像小企鹅一样‘哒哒哒’走,就能跟上队伍啦。”边说边带着豆豆做小企鹅走路的动作,豆豆笑着跟着走,不再踩鞋。教师接着说:“你看,小企鹅走路又稳又快,你做到啦!”
蒙台梭利强调,教师需为幼儿创设适应其发展节奏的环境。小班幼儿注意力易被具体事物吸引,动作协调性尚在发展,豆豆的“踩鞋”行为并非故意调皮,而是发展特点的体现。教师通过动态观察,没有强行要求他“站好队”,而是用“小企鹅走路”的游戏化方式,将“排队”转化为符合他兴趣的活动,既调整了互动节奏,又保护了他的好奇心,同时悄悄培养了规则意识。
从以上案例可见,小班师幼互动的核心,是教师以“观察者”的敏锐捕捉行为细节,以“评价者”的智慧挖掘行为价值,再以“支持者”的身份提供适宜引导。这种基于观察与评价的互动,不是教师单向的“教”,而是与幼儿双向的“对话”——既读懂幼儿的“未言说”,也让幼儿在互动中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最终实现个体的自主发展。
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实验幼儿园
作者:彭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