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入园的第一个月,总会上演一场“离别大戏”。于幼儿而言,是幼儿从家庭迈入社会的第一步,是一场关于成长和信任的旅程,这一步走得如何,不仅关系到幼儿能否顺利地适应集体生活,同时也是幼儿后续安全感的建立、独立性与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将入园第一个月的工作以四个自然周为单位,进行科学规划、高效执行,提出“四部曲”的实践策略,引导幼儿实现从对家庭依赖到在园独立的转变。
一、第一部曲:安全依恋周——建立信任,缓解焦虑
第一周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因此教师的角色应是“替代母亲”,用爱和接纳,成为幼儿新的安全港湾。
1.环境创设多元化,营造“家”的温馨
对于幼儿来说,一个陌生且冰冷的环境,可能会加剧焦虑的情绪,而充满温情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抚慰幼儿的心灵。
首先是通过环境,让幼儿与家庭之间产生联系,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如在墙面创设“亲情驿站”,贴上幼儿全家福,将情感寄托可视化。同时,允许且鼓励幼儿带上自己喜爱的玩偶或小毯子等,幼儿在抱一抱、闻一闻中获得心理支持。
其次是创设一个柔软、安静、可以让幼儿独处的情感宣泄区域。例如,然然拒绝参加集体活动,要求自己一个人坐,当我引导他融入集体时,他就表现出了极大的焦虑和抗拒的情绪。这时,我耐心地告诉他:“老师知道现在你还不想和大家一起玩,你可以去帐篷里看一会儿书,让小熊陪着你,好吗?”。允许幼儿暂时离开,实际上是尊重了他的节奏,保护了他的安全感,让幼儿有了自我平复的空间。
2.家园共育同步化,实现“爱”的传递
开学第一周家长也会出现焦虑的情绪,且这种情绪会无形地传递给幼儿,因此,建立家园信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需要主动与家长沟通。
例如,班里的宸宸虽然不哭不闹,但也不和同伴、教师交流,总是安静地坐着,这类情绪不外放的幼儿,却更加需要教师的主动关心。当我发现他在专注地看着身边的幼儿搭积木时,及时将积木递给他:“你也试试看,你想搭什么呢?”在与家长沟通时,也需要更加具象化,比如:“虽然宸宸暂时还不太愿意表达,但是他在观察周边的环境,眼神里有好奇。”“今天宸宸吃饭很快,应该是没吃饱,我们添了一勺,又吃完了!”这些具体的细节更加能够缓解家长的焦虑,让家长感受到教师真的在关注且爱着他们的孩子。
向家长分享教师与幼儿沟通的策略,并请家长配合。例如,告知家长沟通策略:一是尊重幼儿的情绪并关注幼儿现状,二是用幼儿听得懂的语言提出具体要求,三是请家长在家里多鼓励幼儿并重复教师的表扬。以上三步沟通方法可达到强化幼儿的优点,同时也让家长感受自己与教师是“同盟军”,而不是被动的“接收者”,在这样的沟通中建立起家园信任关系。
二、第二部曲:探索熟悉周——熟悉环境,萌发兴趣
进入第二周,大部分幼儿的焦虑高峰已经过去,本周工作重心从情绪的安抚转向引导幼儿探索,帮助幼儿熟悉环境,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以“趣味”为导向,引发对环境的探究
幼儿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引发了学习,因此,引导幼儿熟悉周围环境时,可以增加趣味性,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带领幼儿熟悉户外环境时,以“寻宝游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我们现在要去寻找可以飞起来的宝贝,想不想去呀?”调动起幼儿的兴趣后,引导幼儿排队到户外,一边了解各个功能区的划分,一边介绍器械的玩法,最后找到飞起来的宝贝——“秋千”。幼儿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了解幼儿园,与环境产生互动。
又如,在水杯架、毛巾架这些地方贴上幼儿的专属标记,专属标记采用卡通角色+幼儿的照片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幼儿的记忆。每一次成功找到自己的物品都是一次小小的胜利,同时潜移默化培养了幼儿的秩序感、辨识能力和归属感,让环境这个“隐性课程”真正发挥了作用。
2.以“体验”为导向,引发对活动的兴趣
小班的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兴趣更多是来自直接的、好玩的感官体验。因此,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组织适宜的活动。
在这一周可以以5~10分钟的小组活动为主,比如律动活动、绘本故事等。对于不回应、不参与游戏的幼儿,不强求他们在这一周参与活动,教师可以鼓励他坐在不远处,由一位教师陪同,以“旁观者”的身份间接参与。我们发现,虽然他的身体没有跟着动起来,但是眼睛在观察、耳朵在聆听,这对于幼儿来说也是一种学习,也是建立信任和兴趣的途径之一。
开展“游戏化”的常规学习,比如在点名环节,设计“小火车开到谁,谁就摸摸自己的小鼻子”,或者用可爱的玩偶吸引幼儿的注意:“小熊叫到谁,谁就发出好听的声音,小熊就会亲亲他”,这些方式都能够缓解幼儿的表达压力,让害羞、慢热的幼儿也能够做出微笑的反应,迈出互动的第一步。
三、第三部曲:常规建立周——固化流程,体会秩序
第三周是建立规则的黄金期。幼儿对于环境已经有了熟悉感,情绪也逐渐稳定下来,因此这一周重点是帮助幼儿培养秩序感,并提升社交能力。
1.一日流程清晰化,让生活可“预测”
可预测的一日生活可以给幼儿带来安全感。特别是对于某些场景特别敏感的幼儿来说,更是舒缓情绪的有效途径。
例如,班上有一位到吃饭、睡觉就会哭的女孩,她的哭闹并不是简单的抗拒,她在家的每日生活是由亲密的家人陪伴的,而进入了集体环境,吃饭和睡觉都需要独立完成,这对她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同时,她对“接下来要做什么”有着未知的恐惧,这种失控的感觉就会引起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我们加入了“视觉活动表”,在每一个环节开始和结束时,都请幼儿去指一指、认一认。比如:“看,我们已经吃完饭了,接下来,老师会和你们一起玩一个好玩的游戏,睡一觉,我们就可以回家啦!”
这一策略的采用,让幼儿很快接受了集体生活,当他们确信环境是可知的,内心的恐惧也会逐渐减少,从而让他们建立一种应对新环境的积极的心理策略。
2.关键场景游戏化,让社交可“化解”
在这一周,幼儿的冲突会明显增多,这也意味着幼儿的社交开始萌芽,因此教师需要智慧地帮助幼儿了解社交的基本规则,将冲突转化为幼儿社交能力提升的契机。
一是在集体活动中进行强化。比如用手偶表演、情境重现的方式帮助幼儿了解游戏场景中常用的语言。想玩玩具时说:“我可以玩一下吗”;不小心碰到别人时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收到道歉时说:“没关系。”幼儿可以在倾听、模拟中掌握沟通技巧。
二是教师的示范与即时干预。比如班上有两名幼儿在抢磁力片玩具,我就成为“翻译官”和“引导员”。“珍珠你也想玩磁力片对吗?可是淏淏先拿到了。我们可以试试问问他:‘淏淏,我可以玩一下吗’或者我们可以用这个积木和她交换玩?”以这种介入方式帮助幼儿表达想法。
四、第四部曲:自主融合周——鼓励自主,享受集体
进入了第四周,大部分的幼儿都能够适应幼儿园生活,活动的重点从“适应”转向“发展”,可以多鼓励幼儿展示自己,同时感受自己作为集体中的一员的骄傲和快乐。
1.鼓励自主选择,播种“独立”的种子
幼儿是在一次次自主选择和成功完成中不断成长的、逐渐独立的,本周可以多为幼儿创设自主选择的机会,可以从区域活动和生活环节入手。
一是鼓励幼儿自己选择游戏区域,但也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比如,在区域活动时间,可以问幼儿:“今天你想去娃娃家做饭,还是去建构区搭建高高的楼房呢?”这种二选一的方式既给了幼儿选择空间,同时又避免了全部开放可能造成的混乱,当幼儿不断了解区域规则和游戏材料后,再逐渐扩大选择的空间,最终学会自主游戏。
二是鼓励幼儿“我能自己来”。在穿脱衣服、洗手、吃饭等环节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当幼儿遇到困难时,可以先“帮一半”,比如哲哲在穿裤子时急得大哭,我会帮他把裤子整理好铺在床上,并鼓励他:“这里有两条裤脚,你先伸进去一只试试看。”在哲哲尝试时及时给予鼓励,在成功时给予赞扬,成功的自我服务体验是幼儿自信心建立的最佳途径。
2.深化集体认同,享受“我们”的快乐
让幼儿能够清楚地感受到“我是班级重要的一分子”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可以在多个生活场景中强调“我们班”的概念。比如在观察小金鱼时,可以说:“这是我们班的小金鱼,所以我们要一起照顾它”,师幼共同完成一件事,可以有效地强化幼儿的集体意识。
这一周,教师可以与幼儿共同制定1~2个简单的班级公约。比如,玩具被幼儿扔在地上,我在分享交流的时候提出问题:“玩具不玩了,应该怎么办呢?”与幼儿一起制定“玩具不玩了要送回家”的公约。因为是自己制定的规则,幼儿会更愿意去遵守和维护。
从开学的忙碌、混乱,到后来的从容、有序,幼儿成长的成果显著,小班新生入园的“四部曲”,帮助幼儿逐步适应集体生活。但这一过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作为教师,我们更需要耐心地观察和倾听每一个幼儿,尊重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并适时调整自己的步伐,用温暖的怀抱,引导和支持他们稳稳地走好从家庭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发展独立性,为幼儿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东湖路幼儿园
作者:金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