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常常将“鼓励表达”挂在嘴边,却容易忽略一个关键前提:真正的表达,源于内心安全感的建立与沟通信心的萌发。表达不是一项被教导的技巧,而是一种在温暖、支持的环境中自然生发的能力。回顾我帮助班上一位沉默的小女孩彤彤打开心扉的历程,我深刻体会到,教师作为幼儿重要的互动对象,其语言与回应的方式,是构筑这种环境的核心要素。
彤彤初入幼儿园时,是一个用动作代替语言的幼儿,需要帮助时,她会轻轻拉起我的手;告别时,她只用微笑和招手回应妈妈的提醒。这种沉默并非抗拒,更像是一种基于胆怯和语言能力尚不成熟的自我保护。面对这一情况,简单的口头鼓励“你说呀”是苍白无力的。我意识到,教育干预需要从建立深度信任开始。于是,我将目标从“让她说话”调整为“让她感到与我说话是安全的”。
一、在日常关怀中渗透教育意图
每天晨检,我将她轻轻抱起,用愉悦的语调问候:“宝贝,你来啦!”这并非复杂的教育策略,而是传递一个简单信息:“我关注着你,欢迎你的到来。”在她用眼神示意需要帮助时,我一边协助,一边进行“语言旁白”:“哦,彤彤是想脱外套,老师来帮你。”这种做法并非要求她即时模仿,而是在真实情境中,为她搭建动作与语言之间的桥梁,让她理解语言的功能,并在毫无压力的状态下吸收语言。
二、在积极回应中积累表达信心
在长达数周的时间里,我们的互动模式常常是我“滔滔不绝”,她默默聆听。然而,教育者的耐心在于相信“无声”的背后是“吸收”。我并未因她的沉默而减少互动,反而在游戏中、散步时,持续与她进行单向而充满暖意的“对话”。这个过程,实则是教师语言环境的“浸润式”滋养,旨在等待那个瓜熟蒂落的时刻。
三、在耐心等待中静待表达绽放
在她因病缺勤几天后返园时,她远远地向我跑来,清晰地喊出:“刘老师!”这一刻的突破,绝非偶然。它证明,当安全感积累到一定程度,当幼儿确信自己的声音会被接纳和回应时,表达的勇气便会自然涌现。从此,彤彤的话匣子打开了,她开始与同伴自如交流,完成了从“不言”到“畅言”的飞跃。
通过彤彤的故事,让我体会到对于表达意愿薄弱的幼儿,教育者的角色不应是急于纠正的“教练”,而应是提供安全基地的“陪伴者”。我们需要敏锐地解读幼儿非言语的信号,尊重其发展的节奏,通过持续、稳定、充满爱意的互动,耐心等待他们构建起表达的自信。同时,家园协同也至关重要,我建议彤彤的家长在家中创造“非说不可”的沟通机会,如鼓励她说出物品名称,共同构建连贯的语言学习环境。
归根结底,教会幼儿表达,并非依靠复杂的技巧,而在于我们是否愿意真正走进幼儿的世界,用专业的爱和耐心地等待,轻轻叩响他们的心门。当我们成功营造出这样一个被理解和接纳的环境时——表达,便会成为一件简单而自然的事。
单位:湖北省武汉盘龙城经济开发区中心幼儿园
作者:刘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