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学的幼小衔接是消除幼儿家长焦虑的良药。通过比较幼小学习阶段评价体系、学习方法的不同,查摆学前幼儿家长焦虑源头后,文章提出了科学衔接的策略,即帮助家长明确衔接内容,加强幼小衔接渗透,科学制定幼小衔接适应期,以此减缓家长焦虑情绪,降低家长的入学焦虑。
关键字:幼小衔接;幼儿家长;入学焦虑
提到双减,大家想到更多的是中小学生减负。其实,幼儿园的孩子也需要减负。作为试教育背景下提前“被学习”的学龄前儿童,很多家长在“鸡娃”效应的影响下,把自己的焦虑通过提前学习的方法转移到孩子身上,将学科教育下降至学前教育,可想而知,这一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极大地扼杀了幼儿本应享有的童真与快乐。
如何转变学前幼儿家长的育儿观,开展有序、科学的幼小衔接教育,减轻家长的入学焦虑,成为学前教育工作者当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比较幼小学习阶段的不同,查摆家长焦虑的源头
当前很多园所面临“大班退学热”的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大部分家长对于学前教育的认知不足。家长较少关注幼儿在园吃饭、穿衣、叠被等行为习惯的培养,较多关注知识性的学习,如孩子会认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等。家长认为大班的孩子要注重知识准备,认为大班如果没有“拼音课”“数学课”就没有做好幼小“衔接”。种种对学前教育的认识误区及误解,都是导致家长进入大班后产生入学焦虑的因素。
1.评价体系不同
家长之所以焦虑,其根本原因来自于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任务、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的不同。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幼儿园阶段秉承的是“一日活动皆课程”的教育理念,成长评价更重视幼儿生活习惯的养成,完全没有学习成绩方面的压力。而小学阶段,学校会通过等级评定的方法评价孩子的学习情况,孩子开始有了学习的压力。为了避免孩子入学后学习成绩“跟不上”,很多家长会以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将处于大班年龄段的孩子送到培训机构,让孩子提前开始语数外等学科知识的学习,将其作为孩子顺利上小学的准备。这种缺乏科学依据的幼小衔接,会因有效评价体系的不同导致诸多问题,从而引发家长产生对幼儿成绩不如意的焦虑。
2.学习方法不同
幼儿园主要以培养“兴趣”为主,“玩”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教师的任务就是充分地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课程设置上,一日活动包含生活活动、学习活动、区域活动、游戏活动和户外活动,每项活动都是以“游戏”为基本形式,且活动时间以大班为例大致在25—30分钟;为满足幼儿生长需要每天还要确保幼儿2个半小时的户外运动和午睡时间。而小学则以“认知”学习为主,强调系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读写算等基本技能的训练,每日有5—6节教学活动,每节课40分钟,教学总时间增加了2倍以上,同时增加了对知识点巩固的练习,这需要学生更加勤奋刻苦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学生自由活动时间大大减少。有些家长为了让大班阶段的孩子做到和小学作息时间同步,不可避免会减少孩子游戏的时间,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由此引发因亲子矛盾而产生的焦虑。
二、加强幼小科学衔接,降低家长入学焦虑
幼小衔接,就是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衔接。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于1990年—1994年合作进行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研究”,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指出,幼小衔接的过渡期在儿童入学前半年和入学后最初半年,围绕学习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任务意识和执行任务意识等方面进行衔接教育,具有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内容。从当前对学前教育的深入了解,我们不难发现,幼小的衔接其实已分解落实到三年的学前教育阶段。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加强幼小科学衔接的研究,帮助家长明确衔接内容,通过有效的幼小衔接渗透,做好衔接工作。
(一)帮助家长明确衔接内容
想要做好幼小衔接,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是关键。幼儿园要利用幼儿入园的第一次家长会让家长正确认识“幼小衔接”的内容,让家长明白“衔接”不是简单理解为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增加一个过渡环节,也没有特定的学科内容来教授。幼小衔接于幼儿园与小学,都是要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从微观、宏观两个层面开展幼小衔接,既要考虑到认知内容的衔接,更要考虑到身体、情感、态度、社会等内容的衔接。幼儿园要让家长明白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又是连续性的,这种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决定了衔接在幼儿园和小学两个阶段同时并存,且相互交叉,只是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增强。因此,家长要在真正理解幼小衔接概念的基础上,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关注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各方面能力、习惯的养成,强调教育适应儿童的成长规律,才能通过科学有效的衔接活动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幼小顺利过渡。
(二)加强幼小衔接渗透
1.教学活动衔接渗透。幼儿园从小班开始,就要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标准要求幼儿,如学会安静倾听,学会大胆表达,遵守纪律,积极思考,通过这些规则意识、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教学活动的时间也可随幼儿的年龄段的增长而延长,如从15分钟逐步延长至25-30分钟,帮助幼儿逐步适应小学不同于幼儿园的课堂学习时间。通过五大领域的教学活动或社会实践、节日课程等活动的辅助,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自主、专注的学习品质。利用幼儿园的科技、音乐、图书等功能室,帮助幼儿感受不同领域活动的环境特点和知识体系,从而在观察、思考、操作、讨论等活动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幼儿思考问题的方式逐步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如:针对大班幼儿任务意识的养成,我们在区域活动中投放了计划表格,通过“我玩了”栏目的活动设计,引导幼儿学会有计划地安排自己喜爱的活动,满足自己的游戏愿望;通过“和谁玩”栏目的设计,引导幼儿学会寻找伙伴,提升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通过“心情”栏目的设计,引导学会用图文表达自己的游戏感受,学习如何分享与表达。
2.生活技能衔接渗透。加强生活方面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疫情过后,许多幼儿园对幼儿的出勤降低了要求,但仍可以用线上打卡、晨练小明星展示等方式鼓励幼儿按时起床,促其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幼儿园可从小班开始,鼓励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独立入厕、进餐;在中班,则需进一步增强自我服务方面的锻炼,如自己穿脱衣服、叠衣裤;到了大班,则要学习整理自己的小书包,收拾自己的活动材料,或利用“小学课堂”游戏开展清书包比赛、运动小健将、光盘干饭人等与小学生活有关的常规训练。为了激励幼儿的活动兴趣和规范言行,幼儿园中大班还可以开展竞选小组长和争当值日生等活动,让孩子们在自主管理活动中提升自觉意识。
3.身体素质衔接渗透。幼儿园要确保课间、午后有2个半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让幼儿有充足的实践进行户外体育锻炼,可通过多种形式如同伴协作等游戏方式让幼儿感受体育运动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除了按时送幼儿到园参加晨间的体育锻炼,家长要利用周末时间带幼儿观看运动类节目,或开展远足踏青、球类等互动性强的运动。只有家园的共同配合才能增强幼儿体质,帮助他们形成勇敢、拼搏的意志品质。
(三)科学制定入学适应期
适应期的设定,是科学衔接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方面的适应设计。
幼儿园方面,除了常规的教学活动、生活技能与身体素质等方面的衔接渗透,在大班阶段还可专门设计一些适应性活动。如:可安排大班幼儿到小学参观小学,提供让幼儿认识小学环境的机会;也可组织幼儿参加少先队活动,和小学生一起参加庄严的升旗仪式,感受成为少先队员的荣誉感;也可和小学生一起开联欢会或进行“我的小学生活”“我给弟弟妹妹的小礼物”等互动活动,让幼儿了解小学与幼儿园生活场景、学习环境、作息时间的不同;还可以请一年级小学生回园谈学习体验与收获,增进幼儿和小学生之间的友谊,培养幼儿上小学的欲望,并对小学环境、老师、同学产生亲切感,从而降低入学焦虑。
大多数家长把幼小衔接当作是幼儿园的工作,其实幼儿园只是起一个引导贯穿的作用,衔接教育除了需要家长,还需要小学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可以说,小学方面的幼小衔接工作也是重中之重。一年级教师可与幼儿园老师一起交流沟通,全面了解幼儿、熟悉幼儿园工作,也可与幼儿园老师一起探讨衔接工作、研究衔接路径与策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大班后期课程设计的特点,适当安排入学初的适应期课程。生活方面,可以整理书包、起床等任务打卡的方式帮助学生适应小学的生活。学习方面,可增加活动性课程,减少知识性课程;尽量减少作业任务,并控制家庭作业量;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和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动静搭配,寓教育与游戏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减少入学“坡度”。
为了进一步明确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园和小学各自职责及需要配合的内容,教育部在2021年3月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指导如何开展幼小科学衔接,并以《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作为附件,提出了具体的衔接内容和建议。有了国家层面指导性文件的引领,相信只要家园校等多方共同携手,一定能帮助幼儿顺利度过幼小衔接期,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单 位:武汉市常青童梦幼儿园
作 者:曾雪
文章来源:《成才》202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