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儿童为本、强化小幼协同,为儿童搭建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阶梯,帮助儿童顺利实现幼小过渡。《指导意见》强调了幼小衔接的双向性,明确幼儿园、小学是科学衔接的主阵地,应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的基础上,建立合作关系,合力推动双向衔接。“双减”政策出台后,幼小衔接成为家长教育焦虑的重要来源。
一、找准问题,理清双向衔接概念
调查发现,长期以来幼小衔接主要以幼儿园“一头热”唱“独角戏”的形式去迎合小学的要求,导致出现幼小衔接断层、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校外幼小衔接培训班内卷严重、幼儿不堪重负、新入小学儿童跟不上节奏等问题。幼儿园和小学科学的双向衔接能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所谓“双向衔接”指的是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相互衔接,是“幼小衔接”和“小幼衔接”的结合。开展“双向衔接”就是要减少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坡度,帮助幼儿自然融入小学生活,实现学前教育向小学教育的平稳过渡。
二、明确主体,架设双向衔接通道
(一)明晰幼小差异,找准双向衔接起点
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在“动态”游戏中学习,获得直接经验。幼儿园注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保护和启发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小学以“静态”课堂为主要学习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规则与秩序,强调知识是系统化教育的起点。
(二)优化教育方式,打开双向衔接通道
在“双向衔接”实践探索过程中,幼儿园要提升教师整体教学能力,转变教育观念,避免为追赶小学步伐出现教师“提前教”幼儿“超前学”的错误做法。幼小衔接应从小班做起,贯穿小班、中班、大班全阶段,而不仅仅是大班后期“抱佛脚”“强输入”。幼儿园方面要重视幼儿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关注幼儿的可持续性发展、立足幼儿适应性发展的需求,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充实双向衔接目标,弹性调整教学方法、增设课程内容、开展多方互动活动,帮助幼儿做好入小学的准备。
小学要向幼儿园教育靠拢,高度重视幼小衔接“断层”问题,放下“高姿态”,放慢脚步,在幼儿园老师努力“送”的途中主动伸手“接”过幼儿,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小学教师要记录并细化儿童不适应小学生活的问题,主动了解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情况,通过案例研究、经验交流等方式取长补短,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小学一年级要改变以往“强硬”的教育方式,可以借鉴幼儿园,以游戏化、生活化、综合性、多元化等方式开展“零起点”教学,以“双向”奔赴的姿态打开衔接通道,优化双方的教育方式,提升双方的教学质量。
(三)发挥引领作用,转变家长教育观念
家长是落实幼小“双向衔接”的实践者之一。绝大部分家长基于对幼儿美好未来的期望更多地关注幼儿的识字书写和数学认知方面的能力。家长不理解幼儿园“游戏化”“生活化”教学模式,以为幼儿园的生活就是纯粹的“玩”,学不到知识。家长们为了给幼儿前期知识储备,报各种培训班,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从而形成了“去小学化”与“小学化”的拉锯战,加大了幼小衔接的工作难度,也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幼儿园和小学要坚持科学专业的理论导向,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多注重家长的实际参与,不走过场。可利用线上线下沟通、家长课堂、家长会、幼小衔接家长讲座、主题活动等方式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渗透幼小双向衔接的必要性,为家长提供专业理论引导。教师要多宣传政府出台的“学前教育小学化”、规定“严禁教授小学课程内容”、“纠正小学化教育方式”、“整治小学化教育环境”以及“小学坚持零起点教学”等相关政策,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衔接观念,提高家长教育素养,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停止拔苗助长的教育行为,为推动双向衔接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课程,确保幼小深度衔接
高质量的幼小衔接不仅需要幼儿园、小学、家长等外部力量的支持,还需要高质量的课程内容做支撑。幼儿园要了解幼儿入学准备的实际要求,创新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升幼儿的适应能力。如,进入小学前需要有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加强幼儿独立如厕、系鞋带、扣纽扣、收拾整理书包内容;大班下学期逐渐缩短幼儿午睡时间、偶尔模拟小学静态课堂随机等创新活动,培养幼儿内在素质。小学则可以给幼儿园送教、开设互动课堂等与幼儿园课程内容互通互补,实现幼小衔接的双向协同、双向靠拢、深度衔接。
幼小衔接工作并不是单纯的知识衔接,还要重视儿童自我管理、注意力、思维力、创新力、习惯品质等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发展。幼儿园和小学要从儿童发展的视角考虑问题,增强对向交流,搭建平缓过渡坡度,形成完整的教学链,根除幼儿园“小学化”问题,引导幼儿顺利自然地完成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彻底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
单位:湖北省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军山蒲潭幼儿园
作者:刘海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