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全市学前教育园际项目发展共同体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意见》的推动下,武汉市幼小衔接园际项目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于2016年12月正式成立,成员幼儿园共16所。其中,中心城区幼儿园9所、新城区幼儿园7所;省级示范幼儿园1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4所,市一级幼儿园11所。共同体成立以来,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为指针,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以“着眼未来、全程衔接”为核心理念,以“幼小协同、多方联动”为主要举措,聚焦“去小学化,提升课程品质”等最直接、最现实的共性问题进行攻坚克难,通过问题调研、互访交流、资源整合、专家引领、媒体宣传等路径,拓宽了“幼小衔接”的视野、创新了“幼小衔接”的形式,初步形成了研究有序、问题聚焦、交流活跃、携手发展的共进局面。
一、建章立制——规范“幼小衔接”研究模式
在共同体指导专家湖北省特级教师胡秀玲的指导下,牵头园江汉区稚美幼儿园拟订了《武汉市幼小衔接园际项目共同体三年实施方案》及《武汉市幼小衔接园际共同体工作章程》,明确了分阶段的研究目标、内容及进度安排,通过组织愿景、组织机构、组织职责的界定,明晰了各成员幼儿园的权利和义务,提炼出了应遵循的“四大原则”,即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自主与互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内与组外相结合,充分调动各项目园主动参与研究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营造出合作研讨、平等融洽的交流氛围,确保16所成员幼儿园的项目研究科学有效。16所成员幼儿园按照地域位置分成两个联动小组,以3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江汉区稚美幼儿园、青山一幼小牛津园、湖北工业大学附属幼儿园为核心单位,实施“一带一路”的研学模式,即发挥龙头中心园的示范引领作用,牵动其他参与幼儿园的研究发展。项目组还成立了宣传报道组、资料管理组,建立了QQ工作群,让各园在共同体中各司其职,同时也能实现资源共享、互动及时、研学一体。
二、专家引领——完成“幼小衔接”内涵定位
围绕科学的“幼小衔接”这一中心词,项目组先后邀请国家、省市知名学前教育专家先后组织了十余场专题培训。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员俞文主任所作的《幼小衔接的偏误与匡正》报告,从幼儿的生理及心理发展规律出发,科学地剖析了幼小衔接应是整个幼儿阶段与学龄前期的衔接。华中师范大学王雯教授关于《幼小衔接的正确内涵》,则进一步阐明了幼小衔接应是贯穿整个学前阶段的一个系统课程,“幼小衔接”绝不能等至大班下学期才开始发力,科学的幼小衔接一定是幼儿园阶段的“全程衔接”。湖北省特级教师胡秀玲关于《入学适应,你该如何做》的专题报告,促使共同体幼儿园深切感悟到,科学的“幼小衔接”绝不仅仅只是知识经验的衔接,而是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与习惯等全方位的衔接,提出应关注适龄儿童的“核心素养”培养。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盖笑松教授的专题讲座《幼小衔接,矫枉过正》,强调了家长在“幼小衔接”中的重要作用。在专家的智慧引领下,共同体确定了属于自己的“幼小衔接”观,科学的“幼小衔接”一定是“全程衔接”“双向互联”“家园共育”的三位一体。
三、攻坚克难——找准“幼小衔接”实施路径
2017年2月,围绕“幼小衔接的现状与问题”,项目组以各参与幼儿园和所在区域结对小学为主阵地,组织开展了针对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大班家长的广维度问卷调查。通过为期两周的充分调研,项目组在2590份问卷数据中精准地找到引领科学衔接实践的“三条路径”。
1.突破课程,实现全程衔接。科学的“幼小衔接”一定是幼儿园阶段的“全程衔接”。而全程衔接的关键在于遵循教育规律,落实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把为适龄儿童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基的核心素养在小、中、大班活动中进行全面渗透。共同体对应一日活动中生活(自我管理)、学习(轻松学习)、游戏(快乐交往)、户外(运动安全)的四个环节,以课程为突破口,提炼出为适龄儿童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基的16个核心素养,并在小、中、大班活动中全面渗透。空军预警学院以“运动安全”为核心的“小小童子军”活动;武汉市实验幼儿园以“快乐交往”为核心的“混龄建构游戏”;以“轻松学习”为核心的江汉区稚美幼儿园“美乐之旅”幼儿社团活动、东山幼儿园“幼小衔接课程”、永久幼儿园“我要上小学”情景剧活动;王家河幼儿园以“自我管理”为核心的“我是快乐小换客”特色活动,让儿童在踏入幼儿园第一天起,就能享受这份“适应小学阶段的能力与习惯”大餐。
2.打通学段,实现双向互联。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小学还缺乏与幼儿园主动配合与衔接的意识,在小幼衔接的交互性和平等性上还存在较大的分歧。2016年江汉区教育局出台了《幼小衔接工作试点方案》,2018年武汉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加强幼儿园和小学两个阶段教育双向衔接的指导意见》,指导共同体在建立“幼小衔接互联机制”上进行一系列有益尝试。开展“双学段互访活动”,园长、校长、教师深入对方教育现场,了解彼此在作息时间、教学方式、环境创设及管理模式的不同;小学设置二周到一个月的“学习准备期”,在一年级教室创设充满童趣化的班级环境,合理安排一年级学生作息时间,并适当放慢课程进度,借助幼儿园游戏模式开展“新生入学”“熟悉校园”“认识同伴和老师”“了解学习科目”等主题活动,帮孩子们逐渐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我们欣喜地看到,很多小学将“幼小衔接”工作与教师培训、课程设置进行了对接,“幼小衔接”工作从学段的单向靠拢走向了双学段的彻底互联。
3.消除焦虑,实现家园共育。“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互联”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幼小衔接工作划上了句号,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家长群体,是我们必须协同的教育力量。共同体在“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持有态度”的调研数据中,采集出家长“幼升小”过程中的最主要焦虑,编制了《“幼小衔接”中家园共育案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规划出“一个案例导入、一个核心问题展开、一个主题讲座共识、四个实践活动落实”的实施体系,引领各幼儿园开展了家园共育同心行动。经济开发区(汉南区)碧桂园幼儿园组织“科学协同,助力儿童健康成长”主题家长会,扭转家长“提前抢跑和拔苗助长”的错误观念,从而在源头上逐步削弱“小学化倾向”问题;青山一幼小牛津园组织家长、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面对面进行“三方会谈”,一年级班主任解读“小学教学零起点,健康、习惯、能力优起点”观念,小学校长作出“杜绝入学考试”的承诺,帮助家长打消“入学笔试”及各种顾虑,最大化增强幼小衔接与家庭教育的关联性和契合度。
四、研以致用——“幼小衔接”成果初显
近三年的时间,项目组对“幼小衔接”术有专攻,总结出一系列指导“幼小衔接”实践的有效经验。2017年,聚焦儿童核心素养的一日活动资源《幼儿园养成教育指导手册》(一套六册)正式出版;2018年,幼儿园和小学双学段对接的“幼小衔接”主题活动课程《我要上小学》《我上小学啦》出版发行。研究成果不仅让每位参与者受益,更让每一所项目园的“幼小衔接”课程个性彰显。武汉市实验幼儿园以“混龄区域活动”为载体将课程共同体和幼小衔接共同体研究进行整合、湖工大幼儿园立足三个不同年龄段实验班开展的“幼小衔接微课研讨”、武昌区东亭幼儿园“幼小联动实施策略”、知音幼儿园“大班作息时间微调整”举措、江岸区空军预警幼儿园“践行游戏精神,培养幼儿自律能力”主题研学的改革成效多次接受武汉市教育电视台、长江日报等媒体专访,江汉区稚美幼儿园成功主办“中德幼小衔接国际交流会”,将“幼小衔接”的科学理念与实践经验传递世界。
伴随着“幼小衔接”研究工作的逐渐深入,共同体越来越深刻感受到这项工作的挑战性和复杂性,因为“幼小衔接”观念转变体现的其实是整个社会对于“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实施教育”的认识,因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任重而道远!共同体坚信,只要树立科学的“幼小衔接”理念,改变片面的衔接方式,幼儿园、小学、家长乃至全社会共同努力,做好深度沟通与适宜互融,我们的孩子必然会迈着坚定的步伐,自信、从容地走向小学生活!
单 位:武汉市江汉区稚美幼儿园
作 者:胡 俊
文章来源:《成才》201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