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大班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则意识,也会说“一个接一个”“要有秩序”之类的词语,但在具体情况中,自我中心意识的本能还是会让他们不自觉地做出一些争抢、拥挤的行为。设计“我们不拥挤”活动旨在通过活动的开展,强化幼儿的行为,从而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效果。
二、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充分体验遵守秩序的重要性。
2.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多种形式,增强规则意识。
3.在遇到拥挤情况时,会想办法解决问题。
三、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幼儿已有初步的规则意识。
2.物质环境准备
(1)两个玻璃瓶、系着绳子的小球、计时器、时间记录板、记号笔、两个钻圈。
(2)PPT(生活中有秩序的场景图片)、视频短片(上海外滩踩踏事件)。
四、活动过程
(一)游戏体验,感知秩序的重要性
1.第一次游戏:瓶中取球
感受秩序的重要性,知道一个一个地拉,才能成功取出小球。
(1)教师交代要求:小球被困在瓶子里了,小朋友们要快速地取出来,请听规则:8人为一组,听到三次钟声后,每人拉一根绳子,取出小球,音乐停止,游戏停止。
(2)记录两组用时。
(3)讨论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分析成功与不成功的原因。
(4)教师小结:拉球时,不着急,看清拉绳的位置,等上面的球出来后,才能拉下面的球,这样一个接一个、有序地拉就能成功。
2.第二次游戏:逃生游戏
(1)教师交代要求:警报声响起时,所有小朋友快速通过指定的两个“安全出口”,在15秒内通过,逃生成功,超时为失败。
(2)记录两组幼儿的活动用时。
(3)分享成功或不成功的原因。
(4)讨论分析在撤离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困难的。
(4)教师小结:当我们在公共场所或者人多的地方,危险来临时,要从最近的安全出口,冷静地、有秩序地撤离,不拥挤,方可成功脱离危险地带。
(二)观看PPT,进一步感知秩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1.看一看:观看一组在飞机上、火车站等有序场景的课件。
2.说一说:谈感受,并说一说秩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想一想: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需要我们遵守秩序的地方。
小结: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情况需要我们遵守秩序、不慌乱、不拥挤,做一个文明的小朋友。
(三)经验提升:拥挤时刻的自救方法
1.观看视频:播放2014年12月上海外滩的踩踏视频。
2.谈感受。
3.学习自救方法。
五、活动延伸
1.开展演习活动,观察幼儿是否将行动落实到日常活动中。
2.日常生活中,教师与幼儿共同探讨发现还有哪些方面要做到遵守秩序。
3.与父母共同抓拍与生活秩序相关的照片到园分享。
六、活动反思
“我们不拥挤”实际上就是一种规则意识的培养。在本主题活动中,教师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和强化了幼儿的规则意识。
一是活动以“问题情境萌发幼儿对规则的内在需要”。一个人真正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外在,而是来自于内在。内需是孩子成长的动力。同样,要让幼儿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就要让他们从内心对规则秩序充满渴望。活动开始“瓶中取球”的游戏就成功地营造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瓶口小,每次只能取出一个球,如何快速取出瓶内的球?孩子求胜心切,都想在规定的时间将球取出来,所以“怎样才能取胜”已经成为孩子迫切想解决的问题。这时,这个规则就是幼儿自主想要建立的。
二是“以有效的提问完善幼儿对规则的自主建立”。研究表明:幼儿阶段是合作行为迅速发展的时期。经过小班、中班的训练,大班幼儿已初步具备了合作意识,但由于社会认知能力、交往水平的限制,大班幼儿的合作行为水平仍然不稳定,面对复杂的合作任务往往会显得措手不及,而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将问题逐个分解,逐步解决。我通过提问层层递进,引发幼儿思考如何解决拥堵问题。这种不断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正是在帮助幼儿自主建构规则意识吗?带着体验、带着反思,充满挑战的主题活动有效地强化了幼儿对规则的积极情感。
三是“以案例分析引发幼儿对社会规则的体悟反思”。社会性教育来源于生活,也将运用于生活、指导生活。通过两个游戏,幼儿对“不拥挤、有秩序”的社会行为规则有了较深切的体验后,就会在于“生活的细节处紧用力”。活动中安排了正面教育(播放PPT),帮助幼儿感知生活的美好源自于人们对各种规则和秩序自觉遵守的行为。当然,通过PPT,也让幼儿了解了已经发生的一些残酷的社会事件,从而触动孩子内心最深处的那份情感,让幼儿在比较中将自主建构的规则意识进行内化。其后,通过自救和救援方法的学习丰富幼儿生活经验,提高幼儿安全保护意识,也为其以后的社会生活服务,这就是社会性教育生活化的必然途径。
整个活动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社会领域教育原则进行。完美中总会有少许瑕疵,我觉得活动中的自救部分若能让幼儿通过讨论探寻自救方法,或许能更好地将主动权和话语权回归幼儿。
单 位:武汉市东西湖区海丽达(武汉)四季花城中英文幼儿园
作 者:徐玲玲
文章来源:《成才》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