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研新视听

支架教学的理论内涵及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武汉学前教育空中指南

一、支架教学的内涵

最近十多年来,我国的幼教工作者对“支架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力图运用支架教学来提高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并为此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和尝试。无疑,这是很有价值的努力,但支架教学毕竟是一种外来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形态,要将其运用到我国的幼儿教育中,就必须做出更多的思考。

支架教学是美国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在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学策略。“支架”,也称“鹰架”,在我国俗称“脚手架”。它是建筑领域的专用设施,通常用在高层房屋的建筑活动中,附设在在建房子的周围,为建筑工人提供一个操作平台,方便他们在特定的高度上进行作业。而且,这个平台会随着房屋高度的提升而不断提升高度,以满足工人操作的需要。

支架教学中的支架是一个借喻,它借助“支架”的功能和根据需要持续提升高度的流程,来表达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的本质特点及其深刻而复杂的理论思考。

布鲁纳及其同事(Wood, Bruner and Ross,1976)在观察母亲如何影响婴儿的语言发展的活动中,发现母亲在提供给婴儿语言表达的支持中表现出和建筑活动中人们使用脚手架的现象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每当婴儿出现语言理解和表达的困难时,母亲会及时提供相应的支持,帮助婴儿实现理解和表达的意愿。而当婴儿的语言水平提升后,母亲会减少支持,甚至不再提供帮助。母亲的这种支持对婴儿语言能力的发展的方式对婴儿语言能力的持续发展具有很好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支架教学的理论依据还有另外一个来源,那就是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有关儿童发展的社会构建理论。维果斯基将儿童的发展分为两种心理机能,即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低级心理机能”和作为历史产物,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高级心理机能”。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技能转化的过程。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始于社会关系和文化,儿童的记忆、注意、推理能力的发展都和学习使用社会的创造发明有关。语言是儿童的心理工具,社会文化是儿童心理能力的发展资源。尤其高级心理机能只能是儿童通过外部活动不断将社会文化内化的结果。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中,维果斯基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维果斯基认为,现实中的儿童总是存在两种发展水平,一个是已经实现的发展水平,在这个水平上儿童能独立地完成任务,实现自己的目标。另一个是潜在的发展水平,在这个水平儿童还不能独立的完成任务,需要成人的帮助才能努力实现目标。最近发展区就是兼跨上述两个发展水平的一个发展区域。这个区域在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是持续变化,不断提升的。

维果斯基的这些儿童发展的思想为当代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各国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和支架教学的思想有着深刻的一致性,所以被看作是支架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二、支架教学的理论解析

支架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策略,其倡导的教学方式中有着丰富的理论思考和明确的教学主张。我们只有关注了这些理论的内涵,才能真正地理解和运用这种教学的方式和策略。

(一)教学的本质应是一种师生共同构建的过程

在人类各种形式的教育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习者学习和促进其身心发展的。一个教学活动的展开就意味着师生之间必然形成某种关系,彼此之间必须进行着某种方式的协作,所以,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但是支架教学的创建者却在教学活动的师生关系上有着独到的认识。

这种认识可以从“支架”的借喻中进行解读。在建筑活动中,房屋的建设总是在砌墙者和支架提供者高度合作中进行的,顺利地推进房屋建造的进程,建好房屋是二者共同的目标。那么,在支架教学中,师生的共同目标就是学生的身心发展,儿童被看作是为自己建造房屋的建构者,学习活动就是一种自身素质的建构行为。

教师是儿童 “支架”的提供者,他们必须为儿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方便实用的学习平台,以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并努力提升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效益。根据当今教学的需求,作为儿童学习活动平台的“支架”内涵应该是非常丰富的,包含儿童学习的动力、学习的目标、内容、方法和相应的教学资源等等,这种专业性很强的“支架”就只能由教师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去设计和建造,然后提供给儿童使用。所以,在支架教学中,教学活动的本质就是师生彼此合作,共同构建,来实现儿童学习和发展的目标。

支架教学中的师生共同构建重新确立了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自我展开学习活动的过程,通过自我的“操作”来构建自身的内在素质,教师不能干扰学习的主体性,而是必须尊重和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又必须通过提供“支架”来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提供不可或缺的支持和引导。这种“支架”是师生在互动中合作共建的中介,可以避免教师对儿童学习和发展的直接干预,避免过度的教师主导。

(二)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是一个儿童内在素质持续提升的过程

很明显,支架教学是一种儿童发展本位的教学,教学的总体目标就是引导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因为儿童是自我构建的主体,通过在教师提供的支架上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来实现发展,所以,这种发展的内涵应该是内在素质的提升。而不应该是简单的知识积累和技能的掌握,而必然是整体素质的变化和发展。

教师对支架的设计和提供必须根据儿童的学习和发展的规律,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维果斯基也强调,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不会是静态不变的,而是在持续不断地变化之中,所以支架也必然是动态的、不断提升的。每当儿童在一个平台上实现了独立自主的操作,内在素质超越了原有的状态,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教师提供的支架也必须随之更新,为儿童提出新的发展目标,使其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展开新的操作,实现新的、更高水平的发展。

在支架教学中,教师对支架的设计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要能设计适合儿童发展需要的学习平台,教师就必须对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有着比较清晰、准确的把握,对儿童在平台上的学习行为和发展规律有着专业性的理解,只有这样,教师设计的平台才不会错位,才能有效地引导和促进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这不仅需要教师持续地观察儿童,正确分析和判断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准确把握其最近发展区,而且还应该了解某一水平上儿童学习的行为状态,并以此为基础运用自己的专业智慧来为儿童的学习搭建出最有效的平台。能在这个平台上和儿童共同构建儿童新的素质。

(三)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是文化性和社会性的有机统一

支架教学也特别强调教学中的师生合作共建,而支架教学的理论基础—--社会建构论认为,人的学习和发展都是社会性的,语言是思维等高级心智发展的工具。这说明,支架教学中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既是文化性的,又是社会性的,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从支架教学的实践方式来分析,学生都是在现实的社会中生活、学习和实现身心发展的。在生活中各种活动的内容和方式都是文化的,在学习中,各种学习的内容都是人类在实践中创造出来,在历史中积累起来的各种知识、经验和方式方法,这些生活活动和学习活动的内容无疑都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其文化性不言自明。

在教学活动中,儿童的学习是在作为主体的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中进行的,尤其是支架教学中,师生的合作共建更是表现出社会性和文化性的统一。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和教师都是现实社会中特定的社会角色,他们是通过示范观察、语言交流等人际互动的方式来感知、理解和感受、体验教学的内容,共同推进教学的过程,共享教学的结果,共同实现自身素质的丰富和提高。直接教学的这种社会性特征是其教学活动的鲜明特色。在实践中其自身也转化成教学文化的一部分。

三、支架教学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支架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机构的教学活动,幼教工作者应该如何将其引进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使其能在提高幼儿园教学活动质量中充分地发挥作用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和尝试。

(一)幼教工作者应该深入理解支架教学理论,建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支架教学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教学方法或教学工作的套路,而是一种对教师、学生和教学活动都有着深入思考的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教学体系。这一体系非常适应当代信息化社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所以收到了各国教育者的重视。我们学习支架教学首先就应深入地理解和吸收其科学的理论,并结合当今的社会发展和现实的教育条件来确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1.重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如前所述,在支架教学中,学习者被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和发展是他们运用“支架”进行的内在素质的自我建构。这就非常明确地要求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是积极的、有动力、有方法的人,能自主地完成学习的过程,自身有着良好的学习品质。

这一理念也是时代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今天的幼儿都生活在信息化的社会,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广泛应用,促进了社会持续的变革,“我们正面临新的教育环境,如若我们要生存,教育的目标就应该是:促进变化和学习。惟一受过教育的人是已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已学会怎样适应变化的人,已认识到知识都不完全可靠,探索知识的过程才是安全基础的人。”所以,早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教育研究报告《学会生存》中,就把培养人学会学习当成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

基于高科技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的要求和国际竞争中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提出了“学习品质”的概念,并将学习品质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提出来。自此以后,很多国家就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

我国的幼儿教育政策也对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明确要求,在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中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含义、结构、价值都做出了说明。 如学习品质是“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包含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想象和创造”等心理倾向。 认为教育者如果“忽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单纯地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作法是短视而有害的”。 并在规定的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五个领域的目标和内容中都十分重视幼儿学习态度、意愿和学习习惯、能力的培养。

幼儿的学习活动有别于中小学生的制度化的学习,幼儿在生活、游戏和课堂教学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中表现出的感知、观察模仿、操作探究等行为,都在学习的范畴之内。因为3~6岁的儿童身心发展很快,不同年龄的幼儿在学习的态度和行为方面都有着不同的内涵,所以,幼儿的学习品质也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课程设计者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把握学习品质的具体内容,提供适宜性的活动来支持和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

2.强化幼儿学习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支架教学的实践中,支架必须是动态地追随学习者的发展水平来为他们在更高的水平上开展新的学习活动提供平台的。这就说明,支架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必须引导和促进学习者的心智发展,在学习者的内部不断地形成新的素质,改变素质结构,提升素质的水平。而发过来,已经发展出来的新的素质又会促进儿童的学习能力的提高,能在更高的水平上展开新的学习。这就是支架教学中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之间关系,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在幼儿阶段,儿童的各方面的发展是快速的,尤其是在高级心智发面更是如此,如果教学的影响不到位,或者在教学中形成了消极的影响,对幼儿的终身学习和长远发展会造成难以解决的困境,这已是众所周知的常识。所以,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对幼儿的发展尤其值得我们重视。这要求我们的幼教工作者一方面应高度重视幼儿园教学活动,重视通过教学(包括集体教学)来引导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不能简单地认为教学(尤其是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园小学化的表现而忽视教学,放弃教学。二是在幼儿园的教育环境中如何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益,使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有成效,能有效地促进儿童内在素质的积极发展。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试行)》重点强调幼儿园的教育必须是素质教育,幼儿园应该因地制宜地实行素质教育。就是对儿童长远发展需要的直接表达。

(二)建立开放融洽的师幼关系,强化教学中的师幼互动

支架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构建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是最重要的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合作是通过“支架”这一平台实现的,教师是支架的设计者,师生都应该是支架的搭建者和使用者。双方在支架上相互交流、共同协商、彼此合作,一起构造出共享的感受、理解、经验、知识和技能、习惯和态度等等内在的情感和智能,即作为人的身心素质,就是支架教学的活动过程。

教学活动中的师幼合作能否有效地展开,合作的质量如何,都直接依赖也已建立起来的师幼关系。所以,在日常的生活和游戏中,教师必须重视良好的师幼关系的建立,为支架教学活动做好基础性充分的准备。一般来说,良性的师幼关系一定是彼此信任、交流顺畅、相互支持、情感融洽的人际关系。只有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中,教师才能真正滴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能和幼儿进行有效的合作,展开共同建构的过程,成为幼儿学习的伙伴,就必须重视三点:一是适时地满足幼儿学习的需要;二是帮助幼儿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三是敏感地把握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状态。

1.满足幼儿学习的需要。主体的需要是人们开展各种主体性活动的主要动力。幼儿学习的需要经常表现为他们对具体的事物的好奇、兴趣和认知的欲望。这就需要教师对他们的行为保持经常性的观察和分析,能在幼儿表现出需要时能准确地做出明确的判断。并在活动的设计中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予以满足,并能在活动中产生新的需要。

2.帮助幼儿解决学习中的困难。能促进幼儿发展的学习经常是对学习者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活动,在这样的学习中幼儿可能经常会遇到一些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在活动中可能是经验的缺乏、知识难以理解、能力不够,材料资源的不足等等。如果不能得到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幼儿在活动中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挫败感,久而久之就会消减学习的动力。所以,教师就必须在活动中运用自己的专业智慧,通过与幼儿通过积极的交流,有针对性帮助幼儿解决其碰到的困难,并把克服困难的过程和方法转化成幼儿学习的内容,增强幼儿学习的成就感,强化其学习的动力。

3.调整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状态。在正常的情况下,作为学习者的幼儿在教学过程中一定是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对故事中的角色的喜爱和厌恶,对自主表达的紧张和焦虑,对学习伙伴的接纳和拒绝等等,都是其情感体验的表现。这些体验是幼儿学习动力的来源,在支配儿童学习行为方面具有内在的精神力量。作为专业工作者,教师就必须用专业的眼光来观察儿童的情绪情感的状态,通过培养他们的情绪调控能力来尽量减少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负面情感,而增强其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

(三)借鉴方案教学的方式,设计出功能强大的支架

支架教学的核心是“支架”,那是师生合作学习、共同建构的平台,对教学的支撑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因为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的相对缺乏,对支架的依赖性更强,支架在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撑作用更加强大。

对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来说,“支架”的内涵比其他机构的支架更加丰富,在一般的教育机构中,支架是指教学活动的时间空间、课程教材、活动方案和教师的专业能力等,在幼儿园的教学中,除上述的诸多要素外,支架还应该包括幼儿学习的环境、各种教具学具、操作材料等等。而且,这种支架还必须是教师根据幼儿学习的需要和教学目标组织起来的各种要素的综合体,是一个整体性的、结构化的平台。

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教师能否设计出适合儿童学习需要的、功能强大的支架就成为教学活动的关键。一般说来,好的支架应该具有目标性、丰富性、结构性的特点。

支架的目标性是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目标来设计和搭建教学的平台,使平台围绕统一的目标来发挥功能。目标明确的支架一定会更好地为师幼合作提供支持,技能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目标,也能有效地引导幼儿的学习活动,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支架的丰富性指的是教师在设计和搭建支架时,应根据幼儿学习活动的特点,为儿童的学习活动提供形式和方法上多样化的引导和帮助,让幼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展开一个学习的进程,从多角度来感知、理解和体验学习的内容,获得丰富的学习成果,实现整体性的发展。

支架的结构性指的是设计好的支架应该内部各种要素能彼此协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能形成一个有序的结构,发挥出最大化的功能。在同一个班级,教学活动的支架是动态变化的,持续向上提升高度的,在这种动态的变化中,支架的结构应始终保持相对的平衡,以保障其功能的发挥,既能让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能持续地得到满足,素质水平得以不断提高。又能让教师在平台上合理地施展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智慧得以不断地提升。

 

单       位:华中师范大学
作       者:孙民从
文章来源:《成才》2021年第2期

帮助中心
PC下载
APP下载

扫码下载

人人通空间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