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游戏是一场以“让游戏点亮儿童的生命”为信念的游戏革命。正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冯晓霞教授所说:“安吉的‘游戏革命’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改革,更是一场针对中国传统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教育教学方式的革命。”
作为一个教育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如何通过学习和借鉴安吉游戏的成功经验,实现幼儿在游戏中的自我成长,在听了安吉幼儿教育研究中心袁青老师带来的《放手游戏,发现儿童》的云端讲座,参与了我园组织的学习安吉游戏线上教研活动后,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我认为,学习安吉游戏不仅仅要学习如何给幼儿提供户外环境创设、玩具材料、时间安排等游戏外部支持条件,更需要学习其内在的精髓和魂魄,努力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方式,让我们的游戏活动在充分尊重儿童游戏权利的基础上,真正“点亮”儿童的生命。
一、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和“儿童观”
教师对教育的认识问题,亦即是教育观的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认清什么是教育,了解面对幼儿的教育“是什么”,我们要“做什么”,确立了这个根本才能指引我们“怎样去做”,为我们的教育行为指明方向。
根据新精英生涯创始人、著名的职业规划师古典的演讲实录《未来30年孩子所面临的职业世界会是怎样的》一文中记载,教育的英文单词“Education”由三个词根拼写而成,“E”是向外的意思,“duce”是引导,“tion”是名词,引导出来的意思。因此,所谓的“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为自己的样子。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幼儿教育应该是倾听孩子的声音,帮助他成为他自己,帮助他在未来生活中找到他要的幸福。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由此可见,教育不是简单的灌输或者知识教授,而是能够触及心灵,触发改变,是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的过程。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工作的着力点及一切都是围绕幼儿而进行。因此,对儿童有怎样的认识,即教师秉持怎样的儿童观,非常重要,它决定着教师的行为。瑞吉欧的教育理念认为“儿童是有独立思想和行为的人”,是“这个世界‘童年期’的公民。”《新西兰早期教育课程框架》中提出:“儿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先生也指出“儿童不是小大人”,他的“活教育”理论认为“儿童是独特的,发展的、应受尊重的人”。所以,幼儿不是空瓶,不是装置知识的容器,更不是我们曾经认为的白纸,把我们所认为“必要的一切”在白纸上涂画。教师的作用不是灌输,而是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为幼儿提供自主探究、实际操作、同伴合作、亲身体验的机会,尊重幼儿依照自己的节奏和生命张力不断生成和自主创造。教师要透过幼儿自身的独特视角,经由他们的自主表达,引导幼儿将其“特有的想法、观点和感情”勇敢呈现。
二、构建“儿童本位”的师幼关系
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幼儿教师开始跳出以往追求知识技能的束缚,转而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和亲身体验。这一趋势指引着教师为幼儿创设“关爱、平等的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上海教育杂志社原副总编辑沈祖芸曾说过:“未来的教育需要从基于知识向基于关系的视角转变;从关注教学技能转向拥有更多的儿童知识。”因此,当我们确立了“每个幼儿是独特的、有能力的”的儿童观、教育观之后,我们应构建“儿童本位”的师幼关系。
首先,儿童本位的师幼关系,就是以幼儿为中心去构建的师幼关系:以“平等”“互动”为基础,以幼儿为主导,强调教师陪伴幼儿的作用。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必得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陈鹤琴先生和他一样觉得“师生是朋友的关系”。这种陪伴关系不是教师以成人的姿态去完成,而是教师真正地俯身下去,蹲下来在与幼儿的互动中唤醒自己的童心,理解儿童的想法,变身为幼儿的玩伴,是教师的心灵无限向幼儿靠近的过程;这种陪伴不是以往所呈现的两条平行线的关系,而是因为有共同兴趣,身处共同的场景,为达成共同目标而形成交互影响,以此实现幼儿所需的真正的师幼平等的关系。
其次,正如蒙台梭利所说的“儿童是成人之父”,这种师幼互动还是师幼相互学习的过程,两者“师”和“生”的身份、“教”与“学”的作用是互为转换的。教师要摒弃自己为师的身份,认真倾听,关注幼儿感受,学会用幼儿的视角看待周围事物,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去理解他们的想象,用幼儿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眼中的世界。在师幼相互影响的过程中,教师既要作为玩伴去支持幼儿的挑战、尝试,又要悄无声息地保持一份作为教师的清醒,在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面对中切换,以启发、推动游戏向更深层次发展,促进幼儿的成长。
如果把每个幼儿比作一颗小小的种子,老师的作用是陪伴并期待小种子自己破土萌芽,成长为期冀中的自己。在这种师幼关系的构建中,幼儿始终在前,教师隐身在后,教师在互动关系的构建中,不断走进幼儿的世界,向幼儿学习以完善自己对幼儿的认识,反思调整自身的儿童观、教育观,达到浙江师范大学步社民教授所说的“成长陪伴成长”的境界,师幼完成一段共成长、同进步的旅行。
三、学会用“观察法”了解儿童的需要
在《幼儿园户外创造性游戏与学习》中提到:“我们虽然关注幼儿游戏中的行为,但是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试图掌控和主导游戏的走向和发展,虽然我们的目的是出于加入更多的信息(事实),以期拓展幼儿的学习,让幼儿收获更多的学习成果,使他们的学习经历更丰富。而作为朋友、向幼儿学习的身份,可以帮助我们控制住‘教’幼儿的想法,而我们的态度和行为应让幼儿感到自己是那位有能力、有创造力的,使游戏变得更好玩,更具挑战的人。”
1.观察让教师敢于放手
要想教师们抛开固有的教育行为定势,敢于去放手,最捷径和有效的方法就是从观察幼儿开始。那么什么是观察?观,指看、听等感知行为;察,指分析思考,观察是以视觉为主的包含着积极思维的教育活动。华东师范大学的朱家雄教授说:“幼儿教师观察倾听的意义在于增加对幼儿的理解程度,这样才有可能与他们进行高水平的对话,才能反映他们所做的事情,才能真正满足他们的内在需求,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在2020年3月27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发布的《幼儿园新入职教师规范化培训指南》里,其培训内容从“师德修养与职业信念”“幼儿研究与支持”“幼儿保育与教育”“教育研究与专业发展”四个方面突出培训重点,强调新入职教师观察、倾听的教育行为和对幼儿行为解读能力的提升作用。文件强调的意义不仅针对新教师,也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性成长指明了方向。因为强化教师对幼儿的观察,才能了解幼儿所需所想以及他们的能力、特点和个性差异。只有了解幼儿,才能信任幼儿,才能为他们提供富有挑战性的环境。幼儿在被信任、被尊重并在自己需要的环境中,才能完全释放出儿童的天性,展现自我的真实状态。幼儿的潜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断被发掘、展现,促成教师看到“立体的”“完整的”幼儿,不断扩大对幼儿的认识和理解,再给予更多信任、支持……由此形成了教师从“看见”到“看懂”的良性循环,并在越发了解幼儿过程中,教师才越敢于放手。所以说,观察是帮助教师“知其所以然”的过程,也是教师放手的第一步。
2.观察促教师真正放手
教师真正的放手要经过两个层次,第一层是教师从行为上放手,放弃一些非必须的常规要求,因此教师要在幼儿一日生活中调整对幼儿的要求尺度,给予更多的空间,发现幼儿的“可以”和“可能”;第二层是从观念上放手,教师们应认识到,放手不是对幼儿放任自由,而是对幼儿自身成长和发展规律的尊重。为了引发幼儿天性的释放,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激发幼儿无限种可能的创造,是教师作为伙伴相信幼儿、认可幼儿能力的外在表现。只有行动和观念上都放手了,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真正放手。
在安吉游戏中,教师看似作为幼儿游戏的旁观者,不打搅幼儿游戏的状态,实则保持着关注幼儿游戏的清醒与判断。这种放手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其目的是让幼儿拥有更大自主选择的权利,更享受游戏愉悦的成功感。此时教师的“无为”,是在为让幼儿更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展现真实自我,为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所为”寻找契机和支撑。袁青老师说:“在放手中有意识的观察,就是看到幼儿眼睛所关注的,倾听幼儿嘴里所说的,理解幼儿行动所要表现的。”
以观察为前提,教师才能发现有解决问题能力、有创造力的全新的儿童,才能不断更新儿童观、教育观,使教师观照自身与儿童之间关系,从而调整并建立与幼儿适切的师幼互动关系;以观察为方法,教师才能解读幼儿、支持幼儿。在观察幼儿的过程中,教师解读幼儿的能力不断增长,也更能基于儿童的视角,在幼儿的长远发展和当下“即时目标”之间进行更利于幼儿的发展取舍,实施更有针对性的专业支持。
单 位:武汉市江岸区实验幼儿园
作 者:张红艳
文章来源:《成才》202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