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研新视听

创新一物多玩 发展幼儿身体素质

武汉学前教育空中指南

一、设计意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从培养幼儿身体素质的角度提出了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动作协调灵敏的发展目标。大班幼儿处于动作发展的高峰期,动作比以往更灵活自如,并且身体控制能力、平衡能力、力量和耐力也在不断发展,使得他们非常乐于参加富有挑战性的体育活动。

根据《指南》发展目标和幼儿年龄特点,我设计了大班体育活动“有趣的羊角球”。之所以选择羊角球,主要的考虑是:羊角球不仅色彩鲜艳,造型美观,玩法有趣,深受幼儿喜爱,而且羊角球游戏的技术难度适中,能有效锻炼幼儿身体平衡能力、下肢肌肉的耐力,可以紧紧抓住材料与幼儿兴趣的结合点使用材料。

  本主题活动的核心价值是创造性地一物多玩,在运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身体素质。具体表现是,充分利用简单的器械与身体的有机结合,变化多种玩法,使枯燥乏味的基本动作练习变得生动有趣,让幼儿在自由、宽松、愉快的环境中通过自主尝试和探索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活动目标

1.喜欢参加一物多玩的体育活动,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2.探索坐在羊角球上双脚连续跳过障碍物的方法,增强下肢肌肉的耐力。

3.能利用羊角球与身体创造性的结合方式,锻炼身体的协调和平衡能力。

三、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幼儿有一物多玩的经验;有玩羊角球的经验。

  2.物质材料准备

  羊角球人手一个,用操作材料袋制成不同大小、宽窄的障碍物若干。

3.场地设置

图片2.jpg

场地设置图

四、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队形训练:四路纵队变大圆

  2.热身运动:我和羊角球做游戏

  (1)头部运动:躲猫猫。

  (2)上肢运动:绕绕圈。

  (3)腹背运动:转转球。

  (4)下肢运动:找平衡。

  (5)跳跃运动:青蛙跳。

  (6)全身运动:绕球跑。

  (7)运动结束:抛接球。

(二)基本部分

  1.自由玩球:探索羊角球的玩法

  幼儿人手一个羊角球进行一物多玩,运用多种方法创造性地玩球,如:抛、滚、拍、踢等,激发幼儿玩羊角球的兴趣。

2.游戏:羊角球跳跳跳

(1)体验坐在羊角球上双脚连续跳的方法。

  (2)学习坐在羊角球上双脚连续跳的动作要领。

  教师运用儿歌教学法,提示动作要领:“羊角球跳跳跳,手抓紧要坐稳,双脚蹬地向上跳,落地轻轻要记牢。”

  (3)幼儿自由练习

  幼儿练习时,教师注意观察,指导幼儿掌握坐在羊角球上的正确位置和运用手脚合力实现弹跳的方法,帮助个别能力弱的幼儿。

  (4)游戏:大皮球。

  幼儿围成圆圈成一个大皮球,边跳边念“跳跳跳,跟着老师跳,跳成一个大皮球,大皮球”,然后,让幼儿从围成圈逐渐变成四路纵队。

  3.练习游戏:有趣的羊角球

  (1)游戏:走小路。

  幼儿站成四路纵队,第一队先出发,其它队的幼儿坐在羊角球上保持平衡,形成“小路”;第一队绕着第二、三、四队控制好身体平衡坐在羊角球上双脚连续向前跳,随后形成下一队“小路”,其余各队依次进行。

  (2)游戏:绕树林。

  幼儿站成四路纵队,每人单脚放在羊角球上,保持单腿站立姿势,身体保持平衡变成“小树”,每队最后一名幼儿先出发,按“S”形路线绕过前面的“小树”,直到队伍的前端停下来,变成“小树”。

  (3)游戏:海豚顶球。

  幼儿站成四路纵队,将球举过头顶,两两将球连在一起,每轮的最后一组幼儿扮演海豚鱼贯向前跳,用头去顶上面的球,后面的幼儿依次进行。

  4.接力比赛:海豚过障碍

  (1)幼儿鱼贯尝试跳过不同高度及宽度的“障碍”。

  (2)幼儿分成四组,选择自己喜欢的难度进行接力比赛,比比哪队最先到达。

  5.上肢游戏:碰球乐。

  幼儿两两一组,互相碰球,充分进行上肢运动,达到身体上下肢运动的平衡。

  (三)结束部分

  1.听音乐做放松动作(重点放松下肢)。

  2.收拾器械及场地离场。

五、活动延伸

  1.将羊角球投放在体育区中,供幼儿继续练习基本方法。

  2.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进一步探索羊角球与其它辅助材料的玩法。

图片3.jpg

预设心率图

六、活动反思

1.情境贯穿,游戏为主

  本次活动以游戏为主,将情境贯穿于整个活动之中,由浅入深,环环扣紧,衔接自然。通过游戏“羊角球跳跳跳”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坐在羊角球上向前跳的基本动作,利用儿歌助学的方法,引导幼儿掌握基本动作要领。通过游戏“大皮球”“走小路”“绕小树”等让幼儿在游戏中练习巩固基本动作,突破了活动的重难点,使幼儿自始至终在游戏的氛围中愉快地运动。

  2.身体与器械结合,实用创新

  打破常规体育教学活动中运用大量的辅助器材进行练习的教学方式,让幼儿创造性地将身体活动与器械有机结合。幼儿自己充当“小路”“树林”等障碍,既锻炼了身体平衡能力,又练习了基本动作;既简单、易操作,又经济实用,更便于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运用。活动过程也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地位,激发了幼儿合作、创新的意志品质,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3.多种形式结合,关注差异

  活动中既有自由玩球的分散活动,又有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既有变换游戏方式的活动,又有变换游戏材料的活动,多种形式的有机结合,使幼儿在反复练习中不觉枯燥乏味,跳的能力及暴发力得到了充分提高。在游戏“海豚过障碍”中,考虑到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利用自制的辅助材料,设制了四条难易不同的障碍路径供幼儿选择,满足了不同运动水平幼儿的需要。

  4.把握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的关系,科学运动

  活动遵循了“若运动强度大,则练习密度小,两者成反比”的运动科学原理。游戏中采用变换角色、接力比赛等游戏方式,既有一定的运动强度,又控制了幼儿的运动密度,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既不过量运动,又能保证适宜的运动量,符合幼儿机体承受能力,体现了体育活动中“动与静、激与缓”的结合。最后的上肢游戏“碰碰球”,让运动量由激到缓,既未影响幼儿的兴趣和情绪,又考虑到了活动的节奏和动静配合,较好地把握了练习密度与运动强度的关系,保证了上下肢运动的协调。

   
单       位:湖北省武汉市常青童馨幼儿园  
作       者:陈   晶    
文章来源:《成才》2017年第5期

帮助中心
PC下载
APP下载

扫码下载

人人通空间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