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季开学前后,总会有熟识的朋友问我:还有半年孩子就要上小学了,需不需要上幼小衔接班?拼音、数学都要学吗?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很犹豫,因为我觉得自己给不了绝对正确的答案。学吧,刚刚入学一两个月里,孩子、家长确实轻松一些,但原本的新课学习却成了旧知复习,对于孩子专注力的形成多少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不学吧,和那些非零起点入学的孩子相比,一开始的确会显得吃力一些,可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月后“追平”也不是难事。
去年暑假前夕,我们学校青年班主任工作室的骨干老师为即将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及家长,还有即将成为一年级正副班主任的老师们精心编写了《“入学第一课”成长手册》。手册包括“一年级新生日常行为规范细则”“新生家长手册”和“一年级教师手册”三个版块,并在下发入学通知书的当天,通过扫码以电子书的形式将“一年级新生日常行为规范细则”“新生家长手册”及时下发到家长手中。为了便于孩子们阅读,美术组的老师们加班加点对照文字绘制图画。几天后“手绘漫画+拼音”版的“一年级新生日常行为规范细则”又通过微信平台推送给家长。我们编写的《“入学第一课”成长手册》不仅受到新生家长的欢迎,更被各大新闻媒体称为“小学入学教科书”和“入学大礼包”。
一、以职业责任消除“幼小衔接”焦虑
其实,上面的问题透视的是家长的群体焦虑。而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希望通过我们的专业引导尽力帮助家长消除焦虑。这就是我们做《“入学第一课”成长手册》的初衷。
那么,怎样帮助家长消除入学焦虑?这也成为了我们的“焦虑”。
于是,这份手册写给谁?写什么?怎么写?都成为我们亟需思考的问题。都说“把难题当课题是最好的教育科研”,那么我想我们就抱着做科研的态度来做这本手册总不会错的。
首先从手册的关注对象来看,学生、家长、教师,一个都不能少,主体必须明确!
既然是学校编写,就不同于民间的任何所谓“宝典”,导向必须正确!
为了确保手册的可读性和实用性,编者必须站在孩子、家长和新任教师的角度,即编写必须适切!
经过工作室老师们的几番研讨,我们达成了以下共识:
1.教育必须深谋远虑:幼小衔接——比知识更重要的是习惯,良好习惯养成需要“赢在起跑线”。
2.教育必须谋划格局:最好的教育来自家庭,教育学生不如先引导家长。
3.教育必须有备而来:启蒙,即开导蒙昧;中国人一贯视之为神圣、重要的事情,那我们的老师是否做好了思想和专业上的准备呢?
因此,手册的编写既要满足孩子的入学需要,更要引导家长掌握入学须知,同时还要帮助教师提前进入角色并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准备。
我们希望,孩子、家长和老师们翻开手册的那一刻即是美好教育的开启!
正如我们在“扉页寄语”写道的:
孩子们,请允许我们作为你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张开双臂拥抱你;
家长朋友们,这所学校同时也是为你们而设立的成长学校,欢迎你和我们并肩而行;
教师们,你们开启了职业生涯最重要的一段旅程,这将是一段需要用心细细感悟的旅程。
此刻起,我们不再是个体,而是终将走在一起的,努力前行的我们,崭新的我们!
二、以专业视角拨开“幼小衔接”迷雾
翻开目录,我们的编写思路一目了然:比如第一版块“一年级新生日常行为规范细则”包括“一日常规我做到”“自理习惯我养成”“突发情况我应对”3个内容。2018年7月7日的《长江日报》这样评价我们的“一年级新生日常行为规范细则”:值得一说的是,整册“教材”只字未提学拼音、习算数之类“抓抢”学科知识的字眼,反而对学生自理习惯养成浓墨重彩,分别从生活自理和行为自理两方面编成了朗朗上口的“顺口溜”。
其中“一日常规我做到”版块以时间为轴,依次从进校、早读、早操、上课、课间、眼操、进餐、午休、放学、卫生、作业11个方面向孩子们描述了小学生的一日生活。“自理习惯我养成”版块则从生活自理、学习自理、行为自理3个方面提出了小学生应该具备的自理能力。我们还针对当前小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提出了以下要求:
关于“进校”:我们提出“背好小书包,自己进学校”;
关于“上课”:我们提出“小组讨论要积极,不讲话,不聊天,倾听发言提建议”;
关于“课间”:我们提出“下课了,要休息,文具书本摆整齐,捡纸屑,排桌椅,卫生保洁不忘记,如厕期间不疯闹,出去接水不拥挤”;
关于“进餐”:我们提出“收拾桌面铺两巾,湿巾纸巾放整齐”;
关于“放学”:我们提出“排队安静快又齐,跟紧队伍不嬉戏,走到位置找家长,说声再见再离开”;
……
关于“生活自理”:为保障学生上下楼安全我们提出“早操迟到不上楼,书包直接放凳前,小跑进入队伍里”;
关于“学习自理”:我们提出“上课时,文具用完送回‘家’,不在手中拿着玩”“睡觉前,对照课表清书包,学习用品要带齐”;
关于“行为自理”:我们提出“周一升旗穿校服,每天佩戴红领巾;自己书包自己背,不请大人来代劳;老师要求要记牢,及时传达别忘记;犯了错误能承认,不扯理由不怨人;家长电话要牢记,突发状况好联系。”
手册编写过程中,我们常常问自己“家长担心什么,我们真的知道吗?”
衣服湿了怎么办?东西丢了怎么办?饭没吃饱怎么办?看到同学争吵、打架怎么办?身体不适、或有急事要请假怎么办?得了传染性疾病怎么办?……囊括了校园生活中最常见的10个问题,“突发情况我应对”版块做了详细解答。
“手绘漫画+拼音”版的“一年级新生日常行为规范细则”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方式。我们于暑假前夕,将“入学第一课”前置,要求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学习,让他们逐步明白:小学和幼儿园真的不一样!
正如任何一个职业都需要培训上岗,伴随着孩子入学,家长似乎一夜之间就要完成从幼儿园家长到小学生家长的过度,没有相应的培训肯定是不行的。家长学校是培训的途径之一,那么如何对学前学生家长进行培训,电子书是比较合适的方式。
三、家长应做“幼小衔接”的合伙人
我们认为,家长应该做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者、健康成长的陪伴者、平等交流的沟通者、正能量的传播者、智慧教育的合作者。
我们提出——
给孩子安排一个相对固定的学习地方,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家长不用陪在旁边,但要随时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切忌玩手机、玩游戏、看电视等,应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良好的环境完成作业。
在家不沉迷电子产品,不要总是手机、ipad不离手,每天抽时间阅读学习,让自己不断充电,在培养孩子的同时成长自己。
家长要关心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学会耐心倾听孩子,听到孩子回家反映学校所遇时,请您首先冷静倾听孩子叙述整个事情的过程,再从班主任处了解事情的情况,等掌握真实有效的情况后再做出相应的决定。
在班级群里,请大家共同遵守群规,勿在班级群聊天,勿在班级群内发布广告,勿推荐除本班家长外的其他人员进入班级群。学生的个别问题请小窗单独与老师联系,不在班级群里发牢骚、埋怨和争吵,班级群需要大家用正能量去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做一个积极上进、充满正能量的家长,特别是和孩子在一起时,不要口无遮拦地对老师、对学校妄加评论,更不要消极抱怨,以免影响孩子。
无论您的孩子遇到的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稚气未脱的年轻教师,都请您能够从内心里去接纳,从情感上去理解,从行动上去支持,支持您孩子的班主任,支持您孩子所有的任课教师,不要当面斥责老师的教育,更不要当面与老师发生冲突,面对青年教师时,请给予更多的信任和支持,和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能够使教育事半功倍。
四、教师应做“幼小衔接”的关切者
无论是对于刚刚任教不久的青年教师,还是从高段下来的骨干教师,一年级都是职业生涯一次全新的开始。我们从学前教育要重视“班主任一日常规、教师自身行为习惯规范、突发事件巧处理、与家长巧沟通”5个方面,手把手地指导青年教师尽快进入角色,帮助有经验的教师拾回记忆的同时更加规范自身的工作。
片段分享:
如有小鸟或昆虫飞进教室,引起轰动,可以要求同学们注意观察,然后把所见、所闻、所想说一说,与同学分享、交流。处理这类突发事件时,要注意发现和挖掘事件本身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然后结合课堂内容,有机地将其融入课程,在课堂中发挥其有利作用。如使其成为教学环境,教学材料或者教学设施。适当灵活地运用突发事件为课堂服务,既能让课程新颖,又能提高学生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发现学生上课在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可以走过他身边,轻轻敲一下他的课桌,示意他停下来。回到讲台继续讲课,并注意该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有需要提问的问题,可以向他提问,促使他保持注意力。课下,可找他谈一谈,告诉他这样学习不是好习惯,付出同样的努力却不会取得好效果。这样处理,不用专门占用时间,也不会分散其他学生的注意力,轻而易举,效果理想。
用做科研的态度做工作,让我们尝到了甜头。如何进一步丰富完善手册内容,最大限度地使用好手册,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接下来,我们首先准备将手册学习纳入智慧家长评价体系,学生入学即是家长入学,通过对家长的“入学测”促进家长观念的根本转变。
我们希望手册能够成为一年级新任教师的“伴手礼”——工作时拥有更好的心境、更豁达的智慧。
单 位:湖北省武汉市育才实验小学
作 者:蔡晓瑜
文章来源:《成才》2019年第9期